心血管

肾血管性高血压1例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陈琦玲 王鸿懿 孙宁玲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04-19
导读

         患者女性,27岁,1月前查体发现血压(BP)180/120 mmHg,无头痛、头晕等不适,此次因“发现高血压1个月”入院。无其他病史及高血压家族史,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 qd,效果欠佳。

关键字:  肾血管性 | 高血压 

 

 

  病历简介

  患者女性,27岁,1月前查体发现血压(BP)180/120 mmHg,无头痛、头晕等不适,此次因“发现高血压1个月”入院。无其他病史及高血压家族史,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 qd,效果欠佳。

  体格检查 体质指数23.8 kg/m2, 上肢BP 150/100 mmHg,下肢BP 165/115 mmHg,心率82次/分,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颈动脉、股动脉、肾动脉处未闻及血管杂音。

  辅助检查 总胆固醇4.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5 mmol/L,血钾4.3 mmol/L,肌酐(Cr)81 μmol/L,尿素氮(BUN)4.6 mmol/L,血沉11 mm/h。立位血浆肾素5.84 ng/ml、血管紧张素75.8 pg/ml、醛固酮201 pg/ml。IgA 3.14 g/L,IgG 13.5 g/L,IgM 2.16 g/L,C3 0.823 g/L,C4 0.157 g/L。抗心磷脂抗体(ACL)、 电解质、免疫指标(ANA、ENA、ANCA、RF)均无异常。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动态显像肾脏20分钟排泄率左、右两侧分别为 39%和11%。肾小球滤过率(GFR)左、右两侧分别为82 ml/min和58 ml/min,总GFR140 ml/min。动态血压监测示全天血压中重度升高。B超显示双肾大小正常,双肾动脉起始段流速增快,考虑起始段狭窄。肾动脉CT血管造影(CTA)结果见图1,肾动脉造影提示双侧肾动脉狭窄,右侧近段向心性狭窄达90%,可见侧支循环,左侧肾动脉远段管腔“串珠”样狭窄,累及肾动脉分叉处,狭窄<50%。

  诊断 双侧肾动脉狭窄,继发性高血压。

  治疗 于肾动脉造影检查当日行右肾动脉球囊扩张术,术后造影示右肾动脉血流恢复,侧支循环消失。术后患者血压降至130/90 mmHg,停用降压药,加用阿司匹林100 mg qd,盐酸噻氯匹定片250 mg qd。

  ■分析

  年轻女性,偶然发现血压重度升高,无高血压家族史及血压升高相关症状,考虑血压缓慢进展,继发性高血压可能性大。B超、CT血管造影及入院后肾动脉造影证实肾动脉狭窄的存在,行右肾动脉球囊扩张术后患者血压下降,停用降压药物,亦证实患者血压升高为肾动脉狭窄所致。

  肾动脉球囊扩张术后1个月,患者血压逐渐升高……

  肾动脉球囊扩张术后1个月,患者血压逐渐升高,加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 qd,盐酸阿罗洛尔片10 mg bid,血压仍控制不良。

  再次行肾动脉CTA检查,如图2所示。复查血沉42 mm/h,其他免疫指标仍阴性。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泼尼松 30 mg qd,环磷酰胺(CTX)100 mg qd。降压药物应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 bid,盐酸阿罗洛尔片改为比索洛尔5 mg qd,加用多沙唑嗪控释片4 mg qn。盐酸噻氯匹定片改为氯吡格雷75 mg qd,加用辛伐他汀10 mg qn。此后多次查血沉12~23 mm/h,血压可维持在130/85 mmHg水平。

  肾动脉球囊扩张术后8个月,患者血压再度升高……

  肾动脉球囊扩张术后8个月,患者血压再度升高达150/105 mmHg。再次复查肾动脉CTA,发现右肾动脉主干闭塞,左肾大小正常,右肾明显缩小(图3)。加大激素及CTX剂量,血压仍然控制欠佳。患者于2008年初进行了右肾自体移植术,术中发现肾动脉主干内大血栓形成,远端动脉广泛狭窄;病理报告提示组织纤维化和玻璃样变。自体移植术后给予泼尼松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约1年,同时服用阿司匹林100 mg qd,血压一直维持在110~120/70~80 mmHg。目前已停用降压药及免疫抑制剂,血压维持在100/60 mmHg左右。

  病因判断

  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原因之一,其常见病因有3种,即肾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和肾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见表),本例患者为年轻女性,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因以后两者可能性大。

  治疗探讨

  肾动脉狭窄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血压,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维持并保护肾功能。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介入和外科手术,目前认为,对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跨狭窄收缩期压差>20 mmHg、平均压差>10 mmHg)、狭窄程度超过60%的肾动脉狭窄,应积极采取血管重建、恢复血流的治疗。

  肾动脉球囊扩张术 本患者右侧肾动脉重度狭窄、血压升高,药物疗效欠佳,应予血运重建治疗,无论是大动脉炎还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均首选肾动脉球囊扩张术,尤其是后者,再狭窄率相对较低,预后更佳。

  判断大动脉炎是否进行介入治疗,须全面评估患者免疫状态,如炎症处于活动期为介入治疗相对禁忌。本患者最初免疫检查为阴性,考虑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可能性大,但肾动脉狭窄型大动脉炎免疫指标异常的阳性率并不高,故不能除外大动脉炎,但考虑为非活动期,故行肾动脉球囊扩张术。

  免疫相关治疗 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短期内血压再度升高,血管狭窄、血沉加快,首先考虑与手术激活免疫反应促进血管内、中膜增生相关。由于介入治疗会激惹免疫过程,故大动脉炎患者无论在治疗前是处于活动期还是稳定期,均应考虑术前行免疫治疗,再择期手术(免疫治疗与手术可同时进行)。

  自体肾移植 自体肾移植是介入治疗失败后一种重要疗法,由于不需要特殊器械、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手术并发症少,适用于在肾原位不能施行各种肾动脉修复术者。该疗法须在移植后给予强化性药物治疗,以保存肾脏功能。

  本例患者术后并无特异性病理表现,最终明确病因诊断的证据仍显不足。

  术后血管再狭窄 术后血管再狭窄一方面考虑炎症激惹、平滑肌增生,同时要考虑血栓形成的可能,这在手术中已得到证实。

  因此,尽管患者不是肾动脉粥样硬化,无粥样硬化多种危险因素,但介入治疗本身对内膜的损伤就足以导致血栓形成,术后充分的抗栓治疗仍非常必要。

  ■小结

  肾血管性高血压可来源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进展(肾动脉粥样硬化),而更多见于继发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我国年轻人肾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是大动脉炎,当年轻人血压持续控制不良时应注意是否存在肾动脉狭窄。进行鉴别诊断时,须测定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进行超声、CTA、肾动脉造影及相关免疫学检查。对免疫反应活跃的肾动脉狭窄患者不主张积极进行肾动脉介入治疗,有效降压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对改善症状、延缓肾脏疾病进展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展介入治疗可能会更有利.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