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共话“心”健康:血压新知

作者:陈婕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04-15
导读

         本届南方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余名参会者,可谓盛况空前。与往届不同的是,自本届南方会起,会议执行主席由南方15个省市及港、澳、台的联合主席轮流担任,依然秉承南方专家共同创建、共同发展的宗旨。

 

  本届南方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余名参会者,可谓盛况空前。与往届不同的是,自本届南方会起,会议执行主席由南方15个省市及港、澳、台的联合主席轮流担任,依然秉承南方专家共同创建、共同发展的宗旨。

  本届南方会主题是“把健康宣教整合到临床工作中”,历任会议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林曙光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希望“通过正规教育的医生应关注健康宣教工作,保障公众健康”。

  南方会经过十余年的成长,已经成为国内心血管领域的品牌会议之一,数十场论坛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不乏一些新知识令人眼前一亮。

  关键词 血压新知

  重视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PPH)是指老年人因进食引起的低血压,1个世纪前被首次发现。目前,有学者认为PPH可能是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临床医生对此却缺乏足够重视。在老年心脏病学论坛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蹇在金教授就PPH的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进行了精要介绍。

  PPH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 PPH在家庭护理和住院老年人中的患病率分别为24%~36%和36%~70%。高龄本身是PPH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加之老年人易受疾病(高血压、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多系统萎缩、血液透析等)、药物(扩血管药物和利尿剂)和饮食因素(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热饮)的影响,更可能出现PPH。

  PPH发生机制尚未明确 内脏血流量增加和压力反射迟钝是产生PPH的始动机制和病理基础,但部分学者否认前者是引起PPH的直接原因,认为代偿不全才是“罪魁祸首”。

  PPH临床特征易被忽视 PPH在三餐的检出率分别为65%(早餐)、19%(午餐)和16%,且餐后血压降低幅度与进食时间有关:血压下降始于餐后10~40 min;20~80 min时收缩压下降20~40 mmHg,舒张压下降10~25 mmHg;30~100 min时血压降至低谷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80 mmHg和45 mmHg。由于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少数(6.8%)患者出现心脑缺血症状,所以极易被忽视。

  PPH诊断简单易行 测定餐前与餐后2 h血压,每15~30 min测1次,以最低血压值作为餐后血压,符合以下2项标准之一即可诊断:餐后2 h收缩压较餐前下降20 mmHg以上;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 此外,医生还应评估老年人有无饮食、疾病和药物等PPH危险因素。

  基础治疗是关键 无症状PPH患者可采用基础治疗,包括以下3方面。①饮食疗法: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少食多餐;在基础疾病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钠盐与水分摄入;避免进食时饮酒和血透时进食。②体位与运动:餐后适当散步可增加心率和心输出量,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但应避免过量运动;合并体位性低血压者,建议餐后平卧半小时。③治疗基础疾病:有效控制高血压,选择减轻餐后血压下降幅度的尼卡地平以及其他非利尿剂更合适;若降压药是PPH的诱发因素,应在两餐间服用,漏服时可在少量进食后补服;冠心病或心衰患者应用硝酸酯类或利尿剂可能加重PPH,若无绝对指征不应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本身有降压作用,故应加强监测并权衡利弊。

  药物治疗待探索 有症状PPH患者可考虑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药物治疗,但后者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有潜在疗效的药物包括抑制葡萄糖吸收(古尔胶、阿卡波糖)、减少内脏血流量(咖啡因、奥曲肽、垂体后叶素)和增加外周阻力(吲哚美辛、米多君和去甲肾上腺素前体)的药物,但多数药物有许多副作用和用药注意事项,临床医生在处方时应格外谨慎。

  重审诊室血压测量

  正确测量血压是心血管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很少有人会对此提出疑问。然而,在首届广东省高血压及相关问题论坛中,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苏海教授却对诊室血压测量进行了深入思考,更新了参会者对血压测量的认知。

  臂间血压差异(IAD) 中国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患者在首诊时应接受双臂血压测量,若双侧上肢血压存在持续差异即IAD,则应以血压高的一侧为准,并将该侧作为今后血压测量的部位。IAD在临床实践中常被漏诊,虽然其被证实是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标志,并能预测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收缩压差异≥20 mmHg(一级)或≥10 mmHg(二级)可诊断为sIAD;当舒张压差异≥10 mmHg可诊断为dIAD。研究显示,sIAD和dIAD的患病率分别为19.6%(一级)、4.2%(二级)和8.1%。IAD的病理生理基础是上臂动脉管腔狭窄,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血管先天发育异常或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存在。

   inserted image

  直立性高血压(OHT) 疑似OHT患者应于卧位10 min和直立3 min后接受血压测量,必要时行直立倾斜试验。在平均80岁的老人中,OHT患病率为8.7%。入选1.2万余名观察对象、随访18.7年的ARIC研究表明,OHT与腔隙性梗死和心源性卒中有关。另有研究表明,OHT患者在改变体位时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的血浆浓度变化较大(图1、2),可能促使多处静息性梗死和进展性深部脑白质病变患病率显著升高。此外,我国学者也曾在《美国高血压杂志》撰文指出,直立性血压反应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和靶器官损害有关。

  辩论激烈,点评更精彩

   inserted image

  岭南心青年沙龙辩论赛是南方会中最具观赏性的环节,今年已是第9次举办,在辩手辩论技巧不断提高的同时,场内气氛也越来越趋近于职业辩论赛。本次辩论赛的辩题为“ 微量白蛋白尿(MAU)是否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正方深圳市联队通过MAU相关理论、循证研究证据和指南推荐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反方广州市联队则通过阐述MAU与多种已知危险因素(如高血压、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的密切关系来强调其“非独立性”。最后, 正方因辩论技巧更胜一筹而获胜。

  除了辩手们纵横捭阖、针锋相对的辩论令人印象深刻外,评委之一的广州军区总医院向定成教授结合对辩题的学术观点来点评辩手表现的一番话可谓画龙点睛。向教授对辩题持反方态度,并指出基于定义出发,MAU成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流行病学有足够资料表明MAU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动物试验证实两者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临床研究显示干预MAU会减少心血管事件,并经大规模研究进一步证实该结果能推广至更广大的人群。因此,当前证据尚不支持MAU成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独立性更无从谈起。

  关键词 聚焦SCD

   inserted image

  南方会在推广临床实用知识技术的同时,也传播着学术前沿信息。在一系列国际论坛上,许多国际知名学者的身影频频显现,他们与参与者交流新知、探讨热点、追求共识,共同为促进心血管防治水平提高而不断努力。

  第3届美国心律学会(HRS)论坛主题为“心脏猝死(SCD)的危险分层与预防”,包括HRS前任主席和候任主席在内的国际知名专家为参会者带来了有关SCD的最新信息,其中涉及亚洲SCD防治情况的内容更引人注目。

  中国SCD现状 韩国大学医学中心金(Kim)教授通过引用近年来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指出,随着中国心脑血管发病率不断攀升,加之冠心病已成为心脏病的主要类型,预计SCD发生率可能升高,并成为沉重的健康负担,但中国目前仍缺乏SCD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2009年发表的一项涉及北京、广州、新疆克拉玛依和山西盂县的研究显示,SCD占总死亡的百分比分别为13.4%、8.5%、8.3%和7.7%(有显著差异),提示SCD因地域、经济和文化差异而出现明显区域性不同。就SCD病因而言,中国人群主要为冠脉疾病(60%~70%)、心肌病(15%~20%)和其他疾病(如长QT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占5%~15%),而上述病因在欧美人群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0%、10%~15%和5%~10%。

  日本SCD一级预防现状 日本东京医科牙科大学平冈(Hiraoka)教授指出,从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有9835例患者接受了装置(ICD、CRT-P/CRT-D)置入治疗,其中置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占65%,一级预防占置入ICD患者的25%。与二级预防组相比,一级预防组缺血性心脏病(IHD)较少,而扩张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和布鲁戈登(Brugada)综合征较多,LVEF更低,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更高。Brugada综合征的一级预防率最高,占总置入数的50%,其次是DCM和HCM,但后两者有增加趋势。

  此外,对873例患者的随访结果表明,年龄大于75岁、置入目的(二级或一级预防)和LVEF是死亡和室速/室颤(VT/VF)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中年龄和LVEF是无任何原因死亡的决定性因素,而置入目的和LVEF是无VT/VF的决定性因素。在一级预防中,无任何原因的死亡和VT/VF的发生独立依赖于LVEF,LVEF≤50%较>50%的患者更易发生危险事件。  

  再续前缘

  当被问及“《中国医学论坛报》在1999年刊登过什么内容”时,恐怕99.9%的受访者会表示不记得。然而,令记者讶异的是,竟然有一位76岁的老教授能回答这个问题,甚至能精确到具体版序。他就是我国行为医学的先驱、双心门诊的创立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杨菊贤教授。在行为医学与双心医学论坛上,杨教授回顾了自己开设双心门诊26年来的典型病例,引起了记者与参会医生的强烈反响。会后,当记者与杨教授交流时,他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与《中国医学论坛报》的情缘——本报于1999年在国内率先刊登了杨教授介绍行为医学的文章,并欣然同意接受记者的视频采访,再续12年前的情缘。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