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心血管

ACC会议亮点回顾

作者:刘畅 王娣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04-08
导读

ACC年会的最后一天下午,心脏病学各领域专家代表分别用5分钟时间对本领域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记者结合此前的报道内容,查缺补漏,尽可能为您全面呈现ACC年会之精彩。  

关键字: ACC | 现场报道 | 亮点

inserted image

inserted image

inserted image

ACC年会的最后一天下午,心脏病学各领域专家代表分别用5分钟时间对本领域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记者结合此前的报道内容,查缺补漏,尽可能为您全面呈现ACC年会之精彩。  

心肌缺血与梗死

  桑贾伊·考尔(Sanjay Kaul)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有学者在本届会议上介绍了一种用于评估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SIHD)患者长期预后的新风险预测工具——COURAGE 风险评分(COURAGE Risk Score)。这种新的风险预测工具使临床医生客观评估SIHD患者的长期预后成为可能,并可能有助于对SIHD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进而实施个体化治疗。然而,该风险评分工具的有效性还需要更多研究加以验证。

  在当今治疗密集化的时代,对稳定的非罪犯血管进行积极介入干预能否预防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届会议上有研究结果显示,对多支血管进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更常见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与仅对罪犯血管进行PCI相比,多支血管PCI治疗会升高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死亡风险,而降低NSTEMI患者死亡风险,并与早期死亡曲线偏移相关。

  此外,有学者对NSTEMI患者的出血与缺血风险平衡问题进行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在临床实践中,住院出血与病死率变异性较大;相当一部分NSTEMI患者(约40%)住院病死率和大出血风险较高,这些患者往往未能接受规范化治疗或在急性期接受导尿处理,并极有可能接受了过量的抗栓药物治疗;NSTEMI患者作为高危人群,临床医生对其进行的所有诊疗行为最终均要为优化疾病预后这一目标而服务。

血脂异常

  沙拉·西尔纳(Sara Sirna)教授在血脂异常专题的总结中指出,血脂谱仍是当前评估患者血脂水平的金标准。血浆载脂蛋白B(Apo B)水平可作为中、高危心脏病患者血脂水平评估指标,脂蛋白(LP)a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评估指标。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的数量而非体积对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展更为重要。高甘油三酯(TG)仍然是治疗血脂异常的主要靶标。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上调高密度脂蛋白(HDL)功能的新药已经出现,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前景,但目前未上市,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此外,全美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指南修订和烟酸联合他汀升高HDL(AIM-HIGH)研究结果即将出炉,均令人期待。

心功能与心力衰竭

  赫克托·文图拉(Hector Ventura)教授总结了心功能与心力衰竭部分的主要研究结果。

  有学者从基因水平纠正S00A1蛋白表达,从而成功修复了心肌细胞功能。干细胞治疗是逆转心衰细胞的新手段,有研究证实,修复心衰细胞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室功能、生活质量和生存情况。治疗急性心功能失代偿的新药已经出现,有助于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室功能、生活质量和生存情况。

  STICH研究共入选1212例左室射血分数≤35%、可接受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随机予以药物治疗或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CABG。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率、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原因住院率。研究结果表明,单纯药物治疗组全因死亡率为41%,CABG组死亡率为36%,风险比为0.86(P=0.123),两组校正后的心血管死亡率分别为33%和28%。在全因死亡或心血管原因住院方面,药物治疗组为68%,CABG组为58%,风险比为0.74。两组间主要终点(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与药物治疗组相比,CABG组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原因住院率均较低。该研究同期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热点

  降低 患者心血管风险是一个争议颇多的热点话题,4月4日的专题会场对此进行了饶有趣味的探究和讨论,其目的似乎不在于(也不能)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发更深入的思索。

降低 患者心血管风险

问题多于答案

血脂管理,如何优化?

  讲者凯拉(Khera)针对 患者的血脂管理提出了探索意义的“路线图”(图4)。

inserted image

血压控制:降到多低?

  讲者库珀·德霍夫(Cooper-DeHoff)认为,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估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 7)将伴 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定为130/80 mmHg,其缺陷在于“一刀切”,未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及心血管风险制定个体化降压目标,且并获得现有研究证据的充分支持。

  例如,关于强化血压控制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ACCORD研究并未得出肯定结论,尽管研究并非旨在检验现行JNC指南,但鉴于<120 mmHg的目标都未带来获益,声称<130 mmHg优于<140 mmHg难有说服力。INVEST研究表明,与常规控制(130 mmHg≤收缩压<140 mmHg)相比,严格控制(收缩压<130 mmHg)未改善心血管转归,且死亡风险增加。

  Cooper-DeHoff认为,基于现有证据,伴 的高血压患者总体目标值仍应设定为<140 mmHg,对卒中高危人群(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为120~130 mmHg,对冠心病患者谨慎降至<130 mmHg。她对预计2012年春发布的JNC8作出“猜想”:总体目标值回归140/90 mmHg,同时基于年龄/风险有所区别,对较年轻、低危患者定为<130/80 mmHg,而对高龄、高危患者定为<140/90 mmHg。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