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68岁,因"反复胸痛两年,加重一周”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男性,68岁,因"反复胸痛两年,加重一周”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
冠脉造影结果:左前降支(LAD)近段90%局限性狭窄,D2开口90%局限性狭窄,呈真性分叉病变(Medina分型1,1,1)。
处理策略:经典挤压技术。
手术过程:分别于LAD及D2置入3.5*18及2.75*18 mm Cypher支架,3.5*10及2.5*15 mm非顺性球囊完成对吻扩张。(D2支架突入至LAD约3 mm)
最终造影结果:D2开口残余狭窄75%。
问题:支架已完全覆盖D2开口,且完成最终对吻扩张,为何仍有重度的残余狭窄?
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D2开口只有半圈支架钢梁,“8点到2点”完全没有钢梁覆盖,而对侧血管壁则有两层钢梁。
是何原因导致这样一个结果?
这本身是由经典挤压技术的缺陷导致的。当D2的支架被LAD的支架挤压后,在D2开口的内侧缘必然存在一个间隙(gap),而这个间隙随着分叉远端角度的增大会越明显,而这时如果导丝是从分支的内侧缘进入,则很可能导丝就进入此间隙,也就是走行在支架下与血管壁之间,如果强行通过球囊并扩张,会导致分支开口的支架钢梁被挤压至外侧缘,形成此病例造影和血管内超声的影像学结果。
如何尽量避免导丝走行在支架下?
我们的方法是:导丝进入分支血管的状况必须通过几个相互垂直的投照体位来确认。一般来讲,导丝紧贴分支-主干血管的外侧缘进入分支且无或仅有较轻的阻力时,常表明导丝位于分支支架的真腔内。
(本病例在CIT左主干和分叉病变峰会报告)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