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聚焦中国干细胞研究

作者:刘屹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03-08
导读

         目前,中国目前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仍属边缘角色。 但是,人员和物资价格比较低廉、对胚胎相关研究相对宽松的监管体系等特色,或可使中国在未来成为干细胞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生力军”。

关键字:  干细胞 

  “龙套”?主力军?

  200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题为《龙套抑或生力军?》(Bit Player or Powerhouse?)的评论文章,在评价当时中国干细胞研究工作时指出,目前,中国政府在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经费投入非常有限,非政府来源的科研资助亦不足。研究人员相对缺乏,人员梯队亟待建立。研究者和研究中心之间缺乏合作和互动,交流网络尚未形成。因此,中国目前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仍属边缘角色(marginal)。 但是,人员和物资价格比较低廉、对胚胎相关研究相对宽松的监管体系(有助于跨越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等特色,或可使中国在未来成为干细胞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生力军”(up-and-coming player)[N Engl J Med 2006, 355(12): 1191]。

  中国再生医学研究:孕育变革

  2010年发表于《再生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对中国干细胞研究的历史背景及现状、法规政策及政府支持项目等进行了全面阐述,研究者对来自中国医院、大学、脐血库、政府等的47位专家学者作了面谈。 文中指出,2000年,中国研究人员在国际同行评议期刊上仅发表了37篇干细胞相关研究论文,至2008年,该数字增至1116,超过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图1),成为继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之后的世界第5大干细胞相关研究发表国家。彼时全国已有200余家医院可提供干细胞治疗(图2),尽管尚无临床试验证据或同行评议的研究论文支持该疗法。 政府支持促进了干细胞研究发展,尽管目前资金支持力度较小,基础研究相对滞后,但若中国不断加强干细胞研究,推进临床应用,未来中国的再生医学领域成就或将“惊艳”全球。[Regen Med 2010, 5(1): 3]。

  四项战略为中国干细胞研究“加速”

  上述研究的作者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提到了中国取得“再生医学胜利”的四项战略。 一是人才建设,在2006-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着力吸引在美国、英国等国顶级研究中心接受干细胞研究培训的优秀研究者回国,成为国内该领域研究的骨干力量。 二是政府投入力度增大,中国科技部在2006-2010年间为干细胞研究投入2.93亿美金,中科院额外投入2千万美金。尽管这一数额远远低于美国,但值得指出的是,这笔钱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少数研究机构和研究者手中。 三是对治疗性克隆、使用来自胚胎的干细胞进行研究等的相关规章相对宽松。 四是强调研究的应用价值,研究机构和医院联系紧密,从而能够深入了解患者需求,这有助于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

  课题

  截至发稿时,笔者以“干细胞”为项目主题词,在“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检索到,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干细胞研究项目491项。

  上述研究项目关注的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干细胞和iPS细胞的增殖和多能性的维持;

  2.干细胞和iPS细胞的定向分化;

  3.成体干细胞的鉴定和分化潜能;

  4.多能性细胞分子标记、细胞的转分化;

  5.干细胞和iPS细胞与组织器官工程等。

  方向

  2011年,中科院启动实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将着力突破干细胞研究瓶颈,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医学难题。

  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指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七个前瞻科技问题之一,研究方向集中在干细胞调控、治疗核心机制及应用体系等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在细胞谱系建立与发育调控、功能性细胞获得关键技术、人工组织器官构建、干细胞应用策略四个方面的综合集成研究,阐明在肝脏、神经系统等重要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和病理过程中,干细胞来源、维持、分化、功能等重要生物学基本问题,发现干细胞调控的重要机制,发展功能性细胞获得的关键技术,研发干细胞因子药物及功能调控药物,并建立干细胞应用标准体系。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