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导致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肾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全球每年超过1000万人死亡与高血压有关。
前言:高血压是导致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肾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全球每年超过1000万人死亡与高血压有关。我国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2012至2015年间,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7.9%,估计成年成人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2.45亿。2017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的人数达254万,其中脑卒中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面对高血压带来的多重风险,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调整,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保护自身健康?中医的传统智慧对于降低高血压危害又能带来哪些助益?携这些问题,记者采访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李慧主任。
01
▼
高血压的中医认知
李慧主任指出,在中医范畴内其实并没有高血压这一具体病名,但这并非代表中医对于高血压的认知不足。事实上,关于高血压所引起的多种临床症状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案,目前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理论体系。在中医体系下,高血压因其症状,在治疗时一般归于“头痛”“眩晕”等病证(也有归于风眩)。在不同的病证分类下,对于高血压的临床病因分类也有一定差异。一般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过劳、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其证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亏阴虚等,防治管理方案根据证型各有不同。
中医认为,人体的大部分疾病病因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外因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高血压的发生往往受到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情志不调、过度劳累、年老体衰以及遗传等因素都可能造成高血压的风险升高。对此,李慧主任指出,现代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下,年轻人的工作压力过大,日常营养过剩,部分营养素摄入超标,休息不足,均可能成为高血压风险升高的原因。
02
▼
警惕正常血压高值
在过去,高血压标准定义为收缩压≥140mmH和/或舒张压≥90mmHg,但在去年曾经有一场关于血压标准的争论,部分学术观点将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的人群也纳入了高血压患者。尽管这一标准最终被叫停,但大众提升对于高血压风险的普遍认知仍然是必要的。
对此,李慧主任谈到,即便是对于正常血压患者,临床也是有一定分层的。收缩压介于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介于80~89mmHg之间时,即被称为正常高值血压。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风险相对于正常血压人群来说可能更高。因此,临床对于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管理时,医生往往希望能将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方面,这部分正常高值患者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证据显示药物治疗可以有明确的获益,因此对于正常高值血压的人群,应当注意情志、饮食、睡眠等相关因素的积极调整,以降低心血管意外的风险。
03
▼
高血压的科学就医
由于正常人的血压不可避免会随活动和生活节律出现波动,因此,如何明确自身是否存在高血压,在血压超过标准时是否需要就医,也有一套清晰的标准。对此,李慧主任介绍,体检是目前发现高血压的主要途径,但在体检过程中,运动、紧张等因素有可能会导致体检人在体检中心所测得的血压高于居家血压,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白大衣性高血压(指有些患者在医生诊室测量血压时血压升高,但在家中自测血压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时血压正常)。此外,情绪变化、睡眠不佳,甚至天气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血压的一过性或阵发性升高。一般情况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指静息状态下非同日测三次高血压都≥140/90mmHg时,才确诊为高血压患者,需要积极就医治疗。对于正常血压高值的患者,还是建议生活方式调整为主。但李慧主任特别强调,对于平素血压处于正常高值,但存在头痛头晕和颈后部不适等症状时,需要密切关注自身血压变化,有条件时进行就医检查。
04
▼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李慧主任表示,中医的诊疗理念讲究“千人千方”,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的不同,对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调整。
根据患者证型的不同,目前高血压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主要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浊中阻几种证型。肝阳上亢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面红耳赤、眼部分泌物增多、耳鸣、体热、心烦、易怒。常用的药物为天麻钩藤饮和部分具有平肝潜阳、补益肝肾功效的药物。肝肾阴虚的患者则多为老年人群,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视力减退、健忘、耳鸣等症状。痰浊中阻的患者则主要表现为眩晕、头重、昏沉、视物旋转、胃脘胀满、大便黏滞、易胸闷心悸等表现,往往因水谷精微运化失调所致,患者体型多偏肥胖。此类患者常用的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这类化痰湿的经典方剂。
05
▼
高血压的中医预防
由于高血压的基础影响因素多样,对于这类疾病的预防也不是一概而论的。但李慧主任指出,尽管对于未明确诊断高血压的患者,并不支持药物治疗,但一些中医外治法,以及对情绪、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调整,对于患者的预防还是有一定的助益的。在进行调整时,可参考自身证型的表现进行针对性改进。目前比较常见的降低高血压风险的中医外治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穴位推拿、中药足浴等。即便因条件限制没有机会进行相应的保健治疗,通过权威途径适当了解一些中医穴位知识,针对性地按压一些有助证型改善的穴位,也是有益的。此外,部分中医的锻炼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等方式进行适当运动,配合调息等呼吸锻炼,对于高血压风险的控制也有不错的效果。
访谈最后,李慧主任特别谈到。春季是季节性高血压高发的季节,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春季多风、五脏属肝,肝主情志,喜舒畅调达,如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与风相合,风火相煽,易致头晕,肝火旺盛、肝阳上亢,则血压升高、心烦失眠、烦躁易怒。《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春季应当早睡早起、保持情绪的放松,有助于改善季节变化以及工作压力所造成的血压波动。
专家简介
李慧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综合内科主任
师从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首都名医金章安教授,鲁卫星教授
目前是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委员会动脉硬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衰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血管联盟微血管病变分会委员
常年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工作,倡导疾病整体治疗观,坚持中西医互补,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擅长调理脾胃法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衰,高血脂,心律失常等,以及更年期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咳嗽等内科杂症
来源: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编辑:十六
审校:Catherine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