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在上升,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吸烟等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广泛流行,我国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 和肥胖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攀升,这进一步推高了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故而如何早期预防心血管病,从哪些方面预防心血管病显得十分重要。让我们一起聚焦前沿,看看各大专家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指出了怎样的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在上升,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吸烟等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广泛流行,我国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 和肥胖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攀升,这进一步推高了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故而如何早期预防心血管病,从哪些方面预防心血管病显得十分重要。让我们一起聚焦前沿,看看各大专家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指出了怎样的方向。
一、 前沿研究
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胡国清教授等采用预测模型评估了我国常见危险因素对20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早死概率的影响。
他们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估算的中国数据,计算各个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分值,估计20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不可归因死亡例数,并预测2030年该疾病的死亡例数、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结果显示:根据危险因素在1990—2015年的自然变化趋势,20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例数(612.44万例)和死亡率(428.53/10万)较2015年将分别增长59.92%和52.87%;2030年我国男性和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死概率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周博士和胡教授指出,如果到2030年所纳入危险因素全部达标,可避免228.92万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尤其突出的是,在单个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的情况下,血压、总胆固醇和细颗粒物暴露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可分别减少死亡133.28、60.91和30.68万例。其中,血压控制对缺血性心脏病和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贡献最大,分别可减少67.73和39.11万例的死亡。
如果2030年所有危险因素的控制目标均实现,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的疾病负担,不难看出,危险因素的控制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意义重大[1]。
二、最新共识
近日发布的202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进行了分析,其中血压、血脂和空气污染方面的研究结论与周博士和胡教授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2]。这3个因素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高血压
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2002年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发现,≥15岁居民高血压的粗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6%,总体呈上升趋势。至2018年研究已发现高血压患病率已上升至27.5%。另外,去除年龄因素的影响后,血压正常高值的检出率也从1991年的23.9%增加到2011年的33.6%(表1)。
根据2015~2025年中国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政策模型预测,与维持现状相比,如果对已有CVD和尚无CVD的1期和2期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每年将减少80.3万例CVD事件(脑卒中减少69.0万例,心肌梗死减少11.3万例),获得120万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足见控制血压对减轻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的重要作用[3]。
血压控制在多少才能最大程度减少高血压带来的危害呢?针对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的收缩压目标这一问题,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将60至80岁的中国高血压患者分配到收缩压目标为110至小于130mmHg(强化治疗)或目标为130到小于150mmHg(标准处理)。主要结局是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心房颤动或心血管原因死亡的复合结局。结果发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与目标为130至低于150mmHg的标准治疗相比,收缩压目标为110至低于130mmHg的强化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4]。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高血压发病人群的年轻化越来越明显,在全国5个城市30所小学1~5年级开展的营养与运动干预预防高血压随机对照研究中,以15所学校为对照组(3333人),另外15所学校为干预组(3431人)。干预组实施以人群为基础的营养促进(包括营养课程、发放营养宣传手册、对学校餐厅进行配餐指导)和运动促进(每日至少20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1年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儿童的收缩压下降了0.9mmHg,高血压发病率下降了1.8%[5]。
所以说,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不只是针对于中老年人,在青少年人群中,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在疾病早期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获益十分可观。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强化血压控制,即将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以下可以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这也提示我们在日常诊疗活动中,要加强血压控制标准的患者宣教,更要将这一标准运用起来,以期增加患者心血管获益。
血脂异常
多项研究证实,中国≥18岁人群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甘油三酯(TG)水平均较呈上升趋势,存在任一类型血脂异常(包括TC≥6.22mmol/L、LDL-C≥4.14mmol/L、HDL-C<1.04mmol/L、TG≥2.26mmol/L)的总体患病率大幅上升。且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TC、LDL-C、非HDL-C和TG水平与10年前相比均明显升高。且研究发现中国居民血脂异常主要类型是低HDL-C血症和高TG血症[6]。
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既定危险因素。第四次CCDRFS项目对2013年至2014年间在中国大陆招募的163,641名年龄>18岁的成年人进行全国代表性调查,评估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分层未达到LDL-C治疗目标的居民比例。结果发现,中国成年人目前的血脂水平异常患病率很高,在城市或肥胖人群中更为常见。很大一部分具有高或极高ASCVD风险的人没有达到LDL-C目标。对于这些人而言,基于ASCVD风险分层的血脂水平目标的达成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十分重要[7]。
血脂异常国际研究-中国(DYSIS-China)对25317例≥45岁患者(调脂药物治疗至少3个月)的分析显示,中国血脂异常患者经降脂治疗后LDL-C达标率仍然很低,尤其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的LDL-C与目标值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GBD2017显示,血清高LDL-C对中国人群归因死亡及伤残负担影响较大,且具有性别、年龄及省间差异[8]。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LDL-C升高(≥3.4mmol/L)的累积暴露时间及多次测定的LDL-C累积暴露值均显著增加新发急性心肌梗死(AMI)风险,提示LDL-C的心血管危害呈“累积暴露”效应,且独立于单次LDL-C测量值[9]。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对血脂异常带来的心血管事件的积极影响十分显著。他汀类药物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稳定逆转斑块,其降脂疗效和心血管获益明确已得到反复证实和充分肯定。他汀类药物目前已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石,合理规范地服用他汀类药物能大大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有着明显的获益。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难以觉察,但其带来的危害却不容忽视。环境大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是影响中国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第3位和第13位危险因素。2000~2016年,中国归因于PM2.5长期暴露的超额死亡数逾3000万,年超额死亡人数为150万~220万。
一项在全国层面开展的PM2.5长期暴露及相关疾病负担评价研究显示,2000~2016年中国归因于PM2.5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达3008万,自2013年以来,中国每年因PM2.5暴露导致的总死亡人数呈逐渐下降趋势。
基于我国272个城市2013~2015年大气污染和死因逐日数据开展的系列研究发现,随着PM2.5、粗颗粒物(直径2.5~10.0μm)、臭氧(O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一氧化碳(CO)暴露浓度的增加,CVD死亡风险增加,大气污染物暴露浓度升高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另外一项基于中国22.6万名城市居民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一直使用清洁燃料(如天然气、电力)做饭的居民相比,使用煤炭和生物质等传统固体燃料做饭的居民全因死亡风险、CVD死亡风险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19%、24%和43%。厨房通风可降低19%的全因死亡风险和25%的CVD死亡风险。
三、预防举措
1、戒烟限酒;
2、合理膳食;
3、适度锻炼;
4、控制体重;
5、心理健康;
6、规律用药;
7、全社会共同参与。
血压、血脂水平升高常常隐匿发生,在检出时已经导致血管病变,但对于血脂、血糖的控制我们能做的举措很多,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生活方式上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要听从医嘱,合理用药,延缓疾病的进展。而对于空气污染导致的细颗粒物暴露则更突显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重要性,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做好零级预防工作,共同实现“大健康”时代!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