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Stroke:性激素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

作者:佚名 来源:MedSci梅斯 日期:2022-06-11
导读

         与同龄男性相比,绝经后女性发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风险增加,提示性激素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的目的是通过进行2个样本的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来探讨性激素和月经初潮/绝经年龄与aSAH风险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关键字:  性激素 

        与同龄男性相比,绝经后女性发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风险增加,提示性激素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的目的是通过进行2个样本的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来探讨性激素和月经初潮/绝经年龄与aSAH风险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研究人员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获得了用于测定血清雌二醇、生物可利用性睾酮(Bio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和月经初潮/绝经年龄的性别特异性基因工具。相关的性别特异性aSAH风险通过各种统计敏感性分析的方差加权MR分析来估计。研究人员对BioT和SHBG进行多变量和聚类MR分析,以解释这两种暴露之间的遗传和表型相关性。这些聚类表明(1)主要可增加SHBG水平,其次降低BioT水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2)可影响BioT,但不影响SHB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变量MR分析显示,基因决定的SHBG水平每增加1个SD的女性aSAH风险增加18%(比值比为1.18[95%CI为1.05-1.34];P=0.007)。有证据表明,女性BioT每增加1个SD,对应aSAH风险就会降低27%(比值比为0.73[95%CI为0.55-0.95];P=0.02)。当只使用与SHBG无关的变异时,后一种关联在聚类分析中消失了。对具有主要SHBG效应和次要(相反)BioT效应的类群的变异进行MR分析,得到了统计学上显著的相关性(比值比为1.21[95%CI为1.05-1.40];P=0.008)。没有发现其他的因果关系。

        由此可见,血清SHBG水平升高的遗传易感性,伴随继发性血清BioT水平降低,与女性aSAH风险增加相关,提示SHBG和BioT可导致aSAH风险升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其潜在的机制及其作为降低aSAH发病率的干预靶点的潜力。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