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左心耳封堵术正成为抗凝治疗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案。 5月31日,JAMA网络开放子刊西京医院陶凌等发表的一项覆盖我国39个医疗中心的队列研究(RECORD研究)表明,在我国经皮左心耳封堵成功率高,围术期并发症和短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其中42%在植入左心耳封堵器的同时进行射频消融或冷冻消融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左心耳封堵术正成为抗凝治疗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案。
5月31日,JAMA网络开放子刊西京医院陶凌等发表的一项覆盖我国39个医疗中心的队列研究(RECORD研究)表明,在我国经皮左心耳封堵成功率高,围术期并发症和短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其中42%在植入左心耳封堵器的同时进行射频消融或冷冻消融治疗。
该研究还发现,患者的预后与各医疗中心的年手术量有明显关联。
该研究于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连续纳入3096例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69岁。
患者均属于高中风风险(平均心血管风险评分4分)、中-高出血风险(平均出血风险评分2.4分)人群。
41.6%的患者在局麻下行左心耳封堵术,15.9%仅在荧光透视指导下手术,41.9%在植入左心耳封堵器的同时进行了射频消融或冷冻消融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7.9%。
术后7天内,9 例患者死亡、发生中风或全身性栓塞,包括2例因心脏骤停导致心血管死亡、2 例出血性中风和 5 例缺血性中风。
2例出现危及生命或致残的出血事件,22例发生大出血事件。共37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包括3例与血管入路相关的并发症,12 例与器械相关的并发症和20例心包积液。
术后8~30天,又有6人死亡,其中1人死于出血性中风,1 人死于缺血性中风。
30天随访结束时,由死亡、中风、体循环栓塞组成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为0.52%,威胁生命的出血和大出血发生率为1.23%。
作者表示,有小规模登记和Meta分析显示,左心耳封堵术与消融联合治疗房颤是可行、安全的。但也有研究表明,左心耳封堵术后的电隔离可能很困难,可能会导致短期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房颤复发的风险增加。但在RECORD 研究中,联合治疗未增加短期不良事件,研究将进行长期随访来评价其效果。
该研究显示,与年手术量<40例的中心相比,在年手术量≥40例的医疗中心,左心耳封堵术成功的可能性提高了近一倍(HR=1.97),而威胁生命的出血或大出血发生风险则显著降低,降幅为58%。
而手术时的麻醉类型(局麻或全麻)、影像指导模式(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荧光透视、心腔内超声)、是否联合消融与左心耳封堵术成功率及30天血栓和出血事件无明显关联。
该研究中采用的左心耳封堵器为WATCHMAN封堵器。
作者指出,关于左心耳封堵术后抗栓药物的应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左心耳封堵专家共识建议,出血风险高(HAS-BLED评分≥3分)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应接受口服抗凝药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单药治疗,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则建议用阿司匹林+口服抗凝药或新型口服抗凝药。但这些建议的支持证据有限。
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指南建议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美国心脏病学会房颤指南则未做具体建议。
在该研究中,出院时66%的患者单纯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术后抗栓药物的依从率为39%。
根据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进展报告,2020年中国开展了9 000余例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手术,与前几年相比增速明显。巨大的患者群体和市场需求加速了国内左心耳封堵器的研发和上市进程。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