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群胆固醇水平并不是很高,仍然可以看出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死亡的关系。从1984~1999年,北京人群总胆固醇水平升高24%,冠心病死亡率也成倍增加,而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对冠心病死亡的增加贡献了77%。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群胆固醇水平并不是很高,仍然可以看出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死亡的关系。从1984~1999年,北京人群总胆固醇水平升高24%,冠心病死亡率也成倍增加,而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对冠心病死亡的增加贡献了77%。
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系的明确,经历了从病理、动物实验、流行病学到大规模临床干预试验的漫长科学历程,最终形成了公认的胆固醇理论,即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在第十六届东方心脏病学(OCC 2022)会议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赵水平教授以“理想胆固醇水平人群为何仍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为题,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赵水平教授认为,胆固醇会直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原因有二点,第一,胆固醇(以脂蛋白形式)进入血管壁内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必备条件;第二,含有apoB脂蛋白(特别是LDL)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致病元凶或称病因,其他危险因素都只是”帮凶”。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动脉粥样硬化启动启、进展、并发症等阶段均起重要作用。1913年俄国病理学家阿尼茨科夫(Anitschkow)使用富含胆固醇的葵花油喂养兔,在短短的70天内就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从而成功了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开创了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探索的里程碑。遗憾的是,阿尼茨科夫及后继者尝试在其他动物(鼠和狗)身上,用同样的高胆固醇饮食喂养方法,却始终未能成功制造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因此,阿尼茨科夫提出的“胆固醇致动脉粥样硬化”学说没有受到当时医学界的足够重视和普遍认可。后来人们发现,鼠(以及狗)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自然状态下的鼠和狗具有能够高效代谢胆固醇的代谢系统,不会因为饮食中的胆固醇过高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又是一种“年轻”的疾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由于存在先天的胆固醇代谢基因缺陷,导致其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这类患者体内胆固醇含量尤其是LDL-胆固醇(LDL-C)含量远高于正常人,使得患者皮肤上存在大量黄色瘤。他们往往在青少年甚至儿童时就因冠心病心肌梗死而夭折。
关于胆固醇在人类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的机制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才真正开始,因为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斑块是衰老的必然后果,无法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最近的一种假设表明,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脂)的长期暴露下,血液循环中的单核细胞(一种白细胞)粘附在血管床内皮上,产生炎症反应使血管内皮损伤。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内皮下分化为·巨噬细胞。此时富含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进入动脉血管内皮下并被氧化,随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逐渐发展为粥样斑块。
因此,富含胆固醇脂蛋白(主要是LDL)穿内皮细胞转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初始步骤。也体现在:
LDL是血浆中最丰富的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
LDL也是胆固醇向内壁内转运的关键载体,
LDL穿内皮细胞转运不但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初始步骤,也是LDL发挥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必有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逆转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不断发展,这种可逆转趋势越来越弱。全生命过程中保持较低的血脂水平,尽量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和其他apoB脂蛋白累积暴露,有可能显著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程,并大大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终生风险。
对于50-70岁的人群来说,降低1.0mmol/L(40mg/dL)LDL-C,可将心肌梗死风险降低25%,如果能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均保持低水平的LDL-C,将比晚年去降脂健康获益更大。
否则,脂蛋白就像小米粒一样,不断地沉积至血管壁内“煮粥”,粥样斑块形成并逐渐增大。
尽管大多数人一生中均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但并非所有人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冠心病或者缺血性心血管事件。换而言之,在人群中广泛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这一背景下,仅有部分人群会遭受冠心病困扰。最后,赵水平教授总结道,没有“理想”胆固醇水平的人群,但每一个体有其“理想”胆固醇水平。对于个体“理想”的胆固醇水平来说,它有个标准,具体是含胆固醇的脂蛋白不进入动脉壁内,或含胆固醇的脂蛋白不在动脉壁内滞留。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