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脂肪增加冠心病风险?要看这脂肪从哪儿来! 膳食来源的脂肪酸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大多数饮食指南建议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并用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来代替饱和脂肪酸,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过,人们想要让心血管平安无事就一丁点儿的饱和脂肪都不能碰吗?最近,发表在J Am Heart Assoc杂志上的研究[1]就关注了这一问题,发现饱和脂肪对心血管好不好,还需要考虑到它的来源。
饱和脂肪增加冠心病风险?要看这脂肪从哪儿来!
膳食来源的脂肪酸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大多数饮食指南建议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并用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来代替饱和脂肪酸,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过,人们想要让心血管平安无事就一丁点儿的饱和脂肪都不能碰吗?最近,发表在J Am Heart Assoc杂志上的研究[1]就关注了这一问题,发现饱和脂肪对心血管好不好,还需要考虑到它的来源。
这项由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医学院领衔的研究使用了欧洲癌症和营养前瞻性调查(EPIC)队列的数据,共涉及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超过52万名参与者,其中38.5万名参与者有血液样本。研究纳入了其中的10529名冠心病患者并随机抽取了16370名成年参与者开展了病例队列研究。随机选择成年参与者的中位年龄为52.4岁,62%为女性。
分析显示,总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能量摄入的比例每增加5%均与冠心病风险无关(HR 1.00,95%CI 0.96-1.04;HR 0.99,95%CI 0.91-1.08;HR 1.01,95%CI 0.94-1.08;HR 1.03,95%CI 0.95-1.12);使用总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来替代总能量摄入5%的碳水化合物也与冠心病风险无关(HR 1.01,95%CI 0.98-1.05;HR 0.97,95%CI 0.87-1.09;HR 1.08,95%CI 0.96-1.22;HR 0.94,95%CI 0.82-1.08)。
不过,研究人员自然不会善罢甘休,而是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来源对于脂肪酸与冠心病风险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来自酸奶、奶酪和鱼类的饱和脂肪能量摄入每增加1%,冠心病的风险就分别会降低2%~13%不等;而来自来自红肉和黄油饱和脂肪占比增加1%则会让冠心病风险上升2%~7%。
研究人员指出,不同来源的饱和脂肪可能带来不同的健康效果,因此一刀切地建议人们用其他宏量营养素来替代饱和脂肪可能并不一定会带来好处。由于食物中的各种脂肪酸并非泾渭分明,很难要求人们今天就只摄入某种脂肪酸。
不过,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心血管建议种增加更多具体的推荐,比如更强调减少诸如红肉和黄油来源的饱和脂肪,而对来自酸奶、奶酪和鱼类中的饱和脂肪则能网开一面。
不饱和脂肪代替饱和脂肪,赶走心血管风险因素!
多用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健康北欧饮食”根据北欧营养建议而来,这一饮食就特别强调了膳食中脂肪的来源的类型,更推荐人们选择植物来源的脂肪比如富含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菜籽油和葵花油,而非富含饱和脂肪的乳制品。
不过,这种推荐是否真的能改变人们机体内的脂质代谢,达到降低心血管风险的作用?最近,发表在Eur J Nutr杂志上的研究[2]就关注了这一问题,使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确定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饮食的代谢特征,发现用多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的确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标志物水平降低有关。
这项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领衔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共招募了99名具有年龄在25-70岁之间患有中度高胆固醇血症成年患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mmol/L、总胆固醇正常、甘油三酯≤2.6mmol/L。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对照组(C,52人)或试验组(Ex,47人),两组患者获得了具有不同脂肪酸组成的市售食品。
研究共为期8周,Ex组的患者主要获得了用n-6多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的饮食,比如橄榄油或菜籽油和葵花籽油等;而C组的饮食则以饱和脂肪为主,包括肝酱、奶酪、奶油、蛋黄酱和鲜奶油等。
果不其然,在研究结束时,对照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试验组更高(4.2 vs 3.8mmol/L,p<0.001),总胆固醇水平更高(6.6 vs 6.0mmol/L,p<0.001),甘油三酯水平更高(1.24 vs 1.19mmol/L,p=0.002),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也更高(1.7 vs 1.6mmol/L,p=0.005)。
结果显示,非靶向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UPLC-HRMS)分析能够区分两种饮食。试验饮食以不饱和磷脂酰胆碱缩醛磷脂、不饱和酰基肉碱和次级胆汁酸为特征,而对照饮食则以奇数磷脂和饱和酰基肉碱为主。这两种饮食具有特点的血清代谢谱被认为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相关(p<0.05),但与血糖无关。
研究人员认为,n-6多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的确可以让血清代谢谱出现显著的变化,饮食相关的代谢物变化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等心血管疾病风险标志物有关。这些血清中的标志物或许能用来评估人们的日常脂肪酸摄入情况,也有可能被用作心血管疾病的标志物。
不饱和脂肪代替精制碳水,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吃不吃饱和脂肪的争论听倦了,高端手段分析代谢物的研究太难。要论怎么吃才对心血管好,还是我们亚洲人做的研究接地气,单刀直入就告诉你该吃点儿啥、不该吃点儿啥!
最近,发表在Am J Clin Nutr杂志上的研究[3]也不和大家来虚的,上手就来分析各种宏量营养素和食物摄入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的关系。想要劝你吃得健康一点,也没有温情脉脉那一套,而是直接告诉你用不饱和脂肪、水果乳制品代替精制碳水化合物能降低多少风险——就差跑到你家餐桌上把菜盘子端下来了!
这项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领衔的研究使用了来自新加坡多民族队列的数据,共有12408名华裔、马来裔和印度裔参与者。研究人员使用经过验证的食物频率问卷调查了参与者的膳食摄入量,通过与新加坡国家登记处的数据链接确定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在平均10.1年的随访过程中,共记录到746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析显示,与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最少的1/4人群相比,摄入量最高的1/4人群的风险增加35%(HR 1.35,95%CI 1.07-1.71,p for trend = 0.001)。后续的分析自然也就开始针对碳水化合物,如果用多不饱和脂肪代替5%来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摄入,那么相应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就能下降21%(HR 0.79,95%CI 0.69-0.91),但饱和脂肪(HR 0.95,95%CI 0.84-1.09)或单不饱和脂肪(HR 0.85,95%CI 0.70-1.02)就没有这种效果。
具体到不同的食物,每天用1份水果(HR 0.93 95%CI 0.87-0.99)、1份蔬菜(HR 0.92,95%CI 0.85-1.00)或1份乳制品(HR 0.90,95%CI 0.82-0.98)代替1份精制碳水化合物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不过,用其他的食物来代替精制碳水化合物似乎没有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效果。
在这项研究中,1份精制碳水化合物定义为100g;1份全麦食品大致相当于1片全麦面包;1份水果为130g;1份蔬菜为100g;1份软饮料为330mL;1份肉类为90g猪肉、牛肉、羊肉、家禽、鱼或海鲜;1份乳制品相当于200g全脂牛奶;1份鸡蛋味53g;1份豆制品相当于45g豆腐。
研究人员这次基本上是手把手地教大家吃饭——远离心血管疾病的秘诀就是“别吃太多饭”!精制碳水化合物的确与更高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有关,通过用多不饱和脂肪来替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一风险。不过,比起抽象的营养物质,人们可能还是更喜欢具体的水果、蔬菜和乳制品——吃就完事儿了!
小结
春节就快要到了,不论是有机会回家吃顿团圆饭,还是不得不在异国他乡自己过,你都要学会在节日里该怎么吃呀!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并非朝夕之功,而是隐藏在你每一天的生活、每一顿饭菜之中。每天想着吃什么,如何吃得开心,如何吃的健康,这可能也是生活的乐趣之一吧。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