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居高不下,甚至呈上升趋势。脑卒中病因被分为5个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其他病因、病因不明。其中心源性栓塞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高达26%,且致残和致死率均明显高于非栓塞性脑血管事件。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居高不下,甚至呈上升趋势。脑卒中病因被分为5个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其他病因、病因不明。其中心源性栓塞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高达26%,且致残和致死率均明显高于非栓塞性脑血管事件。
心房颤动(房颤)所致心源性脑卒中作为其中发病率高且危害巨大的一个类型,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增加社会负担。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全球患者超过3000万,中国患者约800万。该疾病以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为特点,是心源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
在过去的十年中,全球因心房颤动(AF)而住院的人数增加了23%,除了人员伤亡外,还对国家的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成本负担。有专家估计,这种趋势预计会恶化,到2050年,仅美国的心房颤动患病率预计会增加到1590万人。
对于房颤患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控制症状、预防心功能不全以及预防动脉血栓栓塞,尤其是脑卒中。对于大多数伴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这些目标同样适用。这两个过程会相互影响,所以这些个体经常会出现症状且其可能具有致残性。
其中,转复窦律和控制心室律是房颤患者的两个重要治疗手段。但研究表明,即使接受最佳治疗,许多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患者也会出现心血管并发症。需要额外的治疗方法来减少这些事件,特别是在心力衰竭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HFpEF)的患者中。
为了更好地评估系统性早期节律控制治疗(ERC;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导管消融)与常规护理(UC,允许节律控制治疗改善症状)相比,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影响,来自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的专家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
该研究将心衰定义为符合NYHA II-III级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50%。共分析了包括798名患者(300名(37.6%)女性,中位年龄71.0[64.0, 76.0]岁,785名已知LVEF)。大多数患者(n=442)患有HFpEF(LVEF≥50%;平均LVEF61%±6.3%),其他患者为射血分数中等的心衰(n=211;LVEF40-49%;平均LVEF44%±2.9%)或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n=132;LVEF<40%;平均LVEF31%±5.5%)。
在5.1年的中位随访中,与随机接受UC治疗的患者相比(130/402;7.9/100患者年),随机接受ERC治疗的患者(94/396;5.7/100患者年)发生心血管死亡、中风或因心力衰竭恶化或急性冠脉综合征而住院的复合主要结局的频率降低26%(HR=0.74,95%CI:0.56-0.97),且上述结果并不因心衰状态而改变。
随访期间,UC与ERC两组患者的累积事件发生风险
虽然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都有改善(两年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ERC 5.3%±11.6%,UC 4.9%±11.6%),但主要安全结果(死亡、中风或与心律控制治疗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在71/396(17.9%)随机接受ERC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和87/402(21.6%)随机接受UC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前者风险降低15%(HR=0.85,95%CI:0.62-1.17)。此外,ERC也改善了死亡或因心力衰竭恶化而住院的综合结果。
由此可见,有心力衰竭迹象或症状的患者在诊断出心房颤动后一年内开始进行心律控制治疗会带来临床益处。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