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表明,不仅是平均动脉压(MBP),血压波动(BPV,也称血压变异性)也与一般人群的心血管靶器官结构与功能损害、心血管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近年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表明,不仅是平均动脉压(MBP),血压波动(BPV,也称血压变异性)也与一般人群的心血管靶器官结构与功能损害、心血管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一
血压波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邦德大学医学院的 Richard J Stevens 教授团队,2016 年曾在四大医学杂志之一的《BMJ》上发表过一篇关于血压波动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的系统评价与 meta 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合并,以分析血压波动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发现:
长期收缩压波动的增加,可显着增加患者的全因死亡率(HR=1.15,95%CI 1.09-1.22)、心血管疾病死亡率(HR=1.18,95%CI 1.09-1.28),以及心血管事件(HR=1.18,95%CI 1.07-1.30)、冠心病(HR=1.10,95%CI 1.04-1.16)、卒中(HR=1.15,95%CI 1.04-1.27)的发生风险。长期收缩压波动与全因死亡率的森林图合并结果如下:
点击图片,放大查阅更清晰
同时,日间中期与短期收缩压波动的增加,也会显着增高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二
血压波动的影响因素
血压波动受人体多种内在因素的影响,包括中枢交感神经激活、交感神经张力、动脉血管弹性减弱、心肺反射、动脉硬化程度、体液平衡情况、遗传因素等。
体外因素也有很多,比如环境温度、昼夜节律、情绪波动、运动等。谈及运动,人在运动时血压水平会升高,血压升高的程度主要与运动负荷相关,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运动类型、运动耐量等。
三
运动员的最高血压波动
不过,无论是血压正常的人群,还是高血压患者,适量的规律性运动都是有益处的,可以显着降低各类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关于运动及其引发的血压波动,2018 年发表在《Journal of Hypertension》杂志上的研究,有统计多组男女运动员(米切尔分类法分组)运动测试下的最高收缩压(mSBP)与最高舒张压(mDBP):
运动员在承受最大限度的运动时,会出现很高的血压波动。这可能与运动员经过长期高强度锻炼,所产生的生理性心肌肥厚、心输出量的适应性增加相关。
四
日常运动对血压波动的影响差异
目前,尚没有研究评估日常运动负荷对年轻运动人员血压波动的影响。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医学部心内科 Kazuomi Kario 教授团队进行了相关探究,并于 2021 年 1 月 17 日将研究结果发表在了世界高血压联盟官方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杂志上。
研究纳入了 25 例运动爱好者(运动俱乐部成员,每周至少锻炼 4 天,每天至少 2 小时;平均年龄 19.7 岁,女性占 36%),26 例健康非运动(没有运动习惯的一般人,平均年龄 20.4 岁,女性占 50%),在马斯特二阶梯运动试验后测量两组受试者血压。
这其中,42 例受试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了左室容积指数(LVMI)。运动组与非运动组的基线收缩压分别为 122.7±2.9 mmHg、117.4±1.5 mmHg。两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以及各时间点受试者的收缩压测量统计数据见下表:
在运动试验结束 0、1、2、3 分钟时,运动组的平均收缩压均显着低于非运动组。两组在试验期间的平均收缩压峰值分别为 156.4±3.3 mmHg、183.7±5.2 mmHg,运动组同样显着低于非运动组(P< 0.001),详见上表。
下面的折线图绘制了两组受试者在各时间点的血压情况,可以更直观地看到,非运动组在短时间内的血压波动更为明显:
在两组的超声心动图报告中,运动组的多项心脏参数均显着高于非运动组(P< 0.05),包括室间隔厚度(SWT)、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Ds)。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后壁厚度(PWT),两组并无显着差异。各指标的具体数值见下表:
此外,运动组与非运动组左室容积指数(LVMI)的平均值分别为 129.4 g/m2、101.6 g/m2,运动组显着高于非运动组(P< 0.001)。
而依据男女性别将两组作进一步细分时,无论是在男性组,还是在女性组中,两类人群的 LVMI 均无显着性差异。
笔者认为,这可能与亚组较低的样本量有一定关系,如果该论文的研究人员进一步扩大两组的男女受试人数,依据上述柱状图中的差异趋势,再次区分男女性别时,运动组的左室容积指数(LVMI)很可能会显着高于非运动组,女性的差异表现可能会更加明显。
五
研究结论
上述最新研究表明,与非运动人群相比,坚持一定强度运动的人群,左室容积指数显着偏高,在承受日常运动负荷时,血压波动幅度更小,收缩压恢复更快。
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估鉴别生理性/病理性血压波动及左室肥厚。未来,还需要扩大受试者规模、增加检测指标,来进一步阐明运动后的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改变。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