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有超过1亿2千万的女性,深受更年期综合征的困扰,但就医率不到10%。已经停经一年多的52岁陈阿姨,饱受潮热、失眠等症状困扰,一早赶来参加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开展的世界更年期关怀日义诊及科普讲座活动。 更年期科普讲座现场 女性需要正视更年期带来的变化,要有良好的心理保健和心理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女性疾病组合门诊负责人杨星在讲座中强调,四十多岁的女性,出现心悸、
我国每年有超过1亿2千万的女性,深受更年期综合征的困扰,但就医率不到10%。已经停经一年多的52岁陈阿姨,饱受潮热、失眠等症状困扰,一早赶来参加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开展的“世界更年期关怀日”义诊及科普讲座活动。
更年期科普讲座现场
“女性需要正视更年期带来的变化,要有良好的心理保健和心理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女性疾病组合门诊负责人杨星在讲座中强调,四十多岁的女性,出现心悸、头痛、失眠、骨关节痛等症状要警惕更年期综合征,及时就诊。
更年期不舒服,患者经常“就医走错门”
围绝经期,也就是更年期,是指妇女从生殖功能旺盛状态逐渐退至完全丧失,步入老年的过渡时期,即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到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的时期,多发于女性45-55岁之间。
进入更年期的女性,随着卵巢功能的下降,雌激素分泌的减退,会产生一系列的症状。
早期症状:潮热盗汗、心慌失眠、关节肌肉疼痛、月经紊乱;
中期症状:出现生殖道干涩、房事疼痛、反复性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萎缩老化;
晚期症状:出现骨质疏松症、易骨折、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
义诊现场火爆
女性朋友要注意早期识别上述症状,及时就诊。但杨星发现,即便少数妇女因更年期综合征而就医,也常常不知道看什么科,没能找对医生。
“更年期就诊者,有可能因尿路感染反复发作挂号泌尿科,也可能因骨关节疼痛而就诊骨科,还有的因为出现蚂蚁咬症状看神经科,还可能去乳腺科、外科,真正能到妇科就诊咨询更年期症状的不到三分之一。”她指出,这不仅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还可能会加重病情。
正因为如此,中山六院成立了涵盖生殖中心、妇科、产科、儿科、乳腺外科五大科室的“女性疾病组合门诊”,提供一站式服务。“女性在各年龄段都有特定的生理特征和疾病发生特点,这个平台就可以为女性朋友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诊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让就医变得便捷、有效。”杨星如是说。
更年期补激素副作用大?医生指出两大误区
既然更年期症状是由于体内激素不足所致,缺什么补什么,所以需要补充外源性激素。“激素替代治疗是目前缓解绝经相关症状最有效疗法,但是女性患者对激素存在不少误解。”杨星称,对更年期重视不足,将雌激素妖魔化,是最常见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更年期症状忍忍就过去了
不少女性认为,围绝经期是女性人体自然衰老的过程,以上所说的潮热、盗汗、浑身乏力、焦虑、情绪难以自控等症状,到了这个年龄就自然而然会发生,忍一忍就过去了。
杨星指出,处于更年期有意识或主动寻求医生干预治疗的女性只占极少数,我国目前接受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不足1%。殊不知一味隐忍,随着更年期症状越来越严重,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夫妻感情与家庭和谐。
误区二:“吃”雌激素会变胖、得癌
一提到激素,许多女性就开始退缩,认为使用激素会让人变胖、身材走形、激素会致癌等等顾虑,担心激素替代治疗的有效性。
对此,杨星回应称,中老年女性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没有雌激素的动力“助推”,脂肪会选择性地停留在了腰腹部和臀部,造成身材发胖走形,但是补充一定量雌激素,反而可以帮助女性更好地塑造身形。
关于雌激素致癌的担忧,她解释说,目前研究提示激素替代治疗可能增加乳腺癌的风险的问题,其实是与开始激素替代的时间以及所用激素的种类相关。因此,需要把握好治疗的“窗口期”。脑血管意外和栓塞的风险度是下降的,亚洲人群中发生概率极低。更年期女性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严格按照剂量服用,同时做好监测复查,可以放心“吃”激素。
总的来说,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早期尽快接受激素替代治疗,绝对是利大于弊。60岁前开始用,可以有效缓解绝经症状和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有效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降低冠心病的概率和死亡率。
如何判断自己该不该用激素替代治疗?
杨星介绍,首先出现潮热多汗、月经紊乱、睡眠障碍、易激动、烦躁、生殖道干涩、反复发作阴道炎、泌尿系统感染等症状的女性完全适用,其次,低骨量及患有骨质疏松症的女性也适用激素替代治疗。
一旦有以下禁忌证则不能使用激素替代治疗:1.已经妊娠或可疑妊娠;2.出现不明原因的阴道出血、子宫出血;3.已知或疑似患有乳腺癌;4.已知或可疑患性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5.严重肝肾功能不全;6.近期6个月内患有血栓栓塞性疾病;7.其他罕见症状如血卟啉症、耳硬化症、现患脑膜瘤(禁用孕激素)。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