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容易引发患者栓塞性中风,而心衰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心衰和房颤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特点,许多患者会同时并发这两种疾病,同时,房颤会触发心衰并增加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是否有办法预测心衰患者的新发房颤风险呢?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容易引发患者栓塞性中风,而心衰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心衰和房颤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特点,许多患者会同时并发这两种疾病,同时,房颤会触发心衰并增加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是否有办法预测心衰患者的新发房颤风险呢?
最新一期《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左房纵向峰值应变(PALS)有望成为心力衰竭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指标的研究。
研究纳入3家医院的4312例急性心衰患者中的2461例窦性心律患者,将他们的左房纵向峰值应变(PALS)指标进行研究。研究中,减少的PALS定义为PALS ≤18%,主要终点为5年新发房颤(NOAF)。
研究5年随访结果显示,纳入的患者中有397例发生了NOAF,占比16.1%。与其他患者相比,PALS降低的患者具有更高的NOAF风险(18.2% vs 12.7%,p<0.001)。纳入多变量分析后,研究者初步确定7个独立的NOAF的预测因子:高龄、高血压、血尿素氮、左房容积指数(LAVI)、PALS、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出院时不使用受体阻滞剂。其中PALS每增加1%,NOAF的危险降低3%。
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中,预测NOAF的PALS曲线下面积为0.56,最佳截断值为18%。根据截断值,与PALS>18%的患者相比,PALS ≤18%的患者具有更高的5年NOAF。此外,PALS ≤18%与NOAF风险有关(HR:1.72)。
研究根据心力衰竭的类型对患者进行分类分析,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患者和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HFrEF)的患者中,PALS ≤18%的患者具有较高的NOAF风险。
但是,根据LAVI对患者进行分类时,只有在LAVI ≥40 ml/m2的患者中,PALS<18%与NOAF风险增加有关,而对于LAVI<40 ml/m2的患者则没有相关性。
随后,研究者重新确定了6个NOAF的独立危险因子,包括年纪>70岁,高血压,左房容积指数≥40mL/m2,PALS<18%,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出院时不使用受体阻滞剂。
为了建立一个能够有效预测NOAF风险的评分系统,研究者将患者的数据分为两个数据库,随机选取1710例患者(70%)的数据生成评分系统(衍生集),其余751例患者(30%)的数据(验证集)用于验证评分系统的准确性。
最终,研究者基于这些变量的加权评分创建复合评分:HAS-BAP(H:高血压;A:年龄;S:PALS;B:出院时不使用受体阻滞剂;A:保留射血分数;P:心衰的射血分数),HAS-BAP评分的取值范围为0~6,三分之一患者的HAS-BAP评分为3。对于衍生集、验证集和所有患者,HAS-BAP评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0.64和0.65。随着HAS-BAP评分的增加,发生NOAF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对于HAS-BAP评分为0、3、6的患者,NOAF的5年发病率为0%、13%和39%。
对于这项研究来说,要想了解心力衰竭患者中的NOAF,第一步是确定NOAF风险最高的患者。研究者初步确认的7个NOAF独立预测因子中,年龄是一个很重要的预测因子,而AF和HF在老年人中都是很常见的疾病。同时高血压也会引起左室和左室重构,导致房颤和心力衰竭的发展。
在这项研究中,患者左室增大与NOAF风险增加2倍相关。左室增大是由于左室充盈压升高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患者左心室大小,PALS减少都是患者NOAF显著的预测因子,表明无论左心室大小,PALS都能帮助识别出NOAF风险增加的患者。
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出院时服用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患者NOAF的风险,强调了受体阻滞剂治疗的重要性。这一发现与之前Nasr等研究者的结论也是一致的。Nasr等人在一项纳入11952例收缩性心衰患者的大型Meta分析中发现,使用受体阻滞剂能有效预防NOAF。
总而言之,本次研究的重要结论在于,心衰和窦性心律的患者中,16.1%的患者发展为新发房颤(NOAF),而左房纵向峰值应变(PALS)可用于预测NOAF的风险,同时HAS-BAP评分可用于评估NOAF的风险。
对于HAS-BAP评分系统,研究者强调,心房应变和心房容量不准确可能会影响HAS-BAP评分的准确性,从而导致NOAF风险评估分偏差。这对不熟悉测量方法的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