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非常平常的一个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程蕾蕾这样定义着自己。 在人才配置方面可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留精锐的中山医院,程蕾蕾的自我评价符合她一贯谦虚谨慎的风格,事实上,她不仅是一位看病水平过硬的专家,在学科创新、技术转化以及面对大众的科普工作上,全都成绩斐然。
“我只是非常平常的一个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程蕾蕾这样定义着自己。
在人才配置方面可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留精锐的中山医院,程蕾蕾的自我评价符合她一贯谦虚谨慎的风格,事实上,她不仅是一位看病水平过硬的专家,在学科创新、技术转化以及面对大众的科普工作上,全都成绩斐然。
“并不很挣钱”但实际收益很大的联合门诊
早在2018年4月,程蕾蕾就牵头开设了华东地区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门诊”,门诊联合了心内科、心脏超声诊断科、肿瘤内科、普外科、药剂科等科室的专家,共同为有心血管问题的肿瘤患者打造定制个体化诊疗方案。
2020年1月17日,“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门诊”鼠年春节前的最后一次门诊,患者依然络绎不绝。与一些讨论激烈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不同,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门诊的运作安静而井井有条。当天负责门诊的心内科医生林瑾仪注意到患者较多,安排团队分成两组同时为两名患者看病。
饶是如此,在同一间多功能诊室,两组人也能互不干扰,分别以各自的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仔细而轻声地检视着病例,行云流水一般,各学科专家主动且翔实地提供着诊疗建议。
“医学界”留意到,不少患者来自外院,尤其是来自毗邻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名患者家属告诉“医学界”,是外院专家推荐他们来这个联合门诊看病,因为医生业内知道有这么一个门诊,自己父亲患有癌症同时心功能不好,来这里看看很有帮助。
也有部分患者一进诊室就开始寻找程蕾蕾——作为经验丰富的心脏超声诊断专家,她很得患者的信赖——表示“和程医生约好了的”,显然已经是对这个MDT门诊深有体会的老患者了。
林瑾仪告诉“医学界”,目前门诊收治的外院患者更多,主要原因是中山医院院内的肿瘤患者,往往可以通过院内科室间会诊解决,而外院患者由于没有这样触手可及的优质心内科资源,便需要求助于这个多学科联合门诊。
程蕾蕾十分珍视这个联合门诊,她认为门诊的存在有着巨大的潜在益处——并非仅仅是对患者有益。程蕾蕾解释,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门诊其实“并不很挣钱“,这么多专家齐聚一堂上一个门诊,“从经济上目前肯定是亏损的,但是除了给患者提供便捷和帮助之外,还要考虑这个联合门诊给予我们医生的启示和帮助,后者是看不见的收益”。
这个“看不见的收益”指的是医生在合作诊治患者的时候,能够相互学习和摸索。比如,MDT的某个病例中,患者血压明显上升,外科医生难以明确高血压的原因,怀疑与前期应用的靶向治疗药物有关,因此对后续治疗方案心存犹豫,但肿瘤内科医生看过病历后指出,是因为患者在肿瘤治疗中使用了白介素,导致了血压上升,而不是靶向抗癌药的副作用。
“心脏科医生较少使用白介素,不会立即意识到是白介素影响到血压升高。”程蕾蕾从心脏科医生的角度向“医学界”解释,“从这些实践和沟通中,我们自己获益良多。”
这样的互相学习在联合门诊开设以来还有许多生动案例,就在春节前最后一次门诊上,大家还抓紧看完全部患者之后的十几分钟时间,系统地过了一下近期的疑难病例,效果相当于开了一次小小的专业研讨会。
“闯”别人没走过的路,为未来做准备
有趣的是,当程蕾蕾刚走上研究肿瘤心脏病学的道路时,“并没有想过后面还会开设门诊”。
她向“医学界”介绍,选择肿瘤心脏病学,一开始是想选一个别人没做过的方向,“闯一闯”,她谦虚地表示,选择这样一个“冷门”方向,实在是由于“中山医院心内科的同事们太强了”,其他的方向早有大牛做出成果。
这一“闯”,果然还是闯出了一条路。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门诊成功运行至今,患者数量也已经达到了门诊的负荷上限,程蕾蕾在肿瘤心脏病学方向上的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著名心脏病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的肯定。
“肿瘤心脏病学是在为未来做准备。”程蕾蕾这样评价这一新兴学科。
随着中国人均寿命的增长,癌症发病率逐渐增加;与此同时,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日新月异,癌症将转化为慢性病,患者长期生存已经成为趋势。
不仅拟行手术的癌症患者需要健全的心脏支撑治疗,许多癌症治疗方法也会影响患者心脏的健康。一些抗肿瘤药物可能引发急性重症心肌炎或者心衰,胸部肿瘤的放疗也可能引起心血管病变风险,而部分肿瘤专科医院或者肿瘤科并不熟悉这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心血管医生来协同解决。
正如葛均波院士指出的那样,“肿瘤心脏病学是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程蕾蕾决心拥抱新的学科,源于她在中山医院的工作经验。
“唯一不变的是‘改变’。”从1997年开始工作到现在,程蕾蕾眼看着医学科学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深深体会到了“改变”的力量,她坦言,拥抱新的领域,是为了避免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待久了发生“懈怠”。
肿瘤心脏病学现在是新学科,但也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随着治疗的发展,肿瘤患者的心血管健康需求也将日益增长。
把创新转化为技术
程蕾蕾对“改变”的迎接,并不仅仅停留在专业发展上。她同时承担着中山医院转化医学方面的管理工作,负责将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衍生的创新想法产业化。
目前,根据统计,近三年中山医院的专利转化项目超过上海所有三甲医院总数的一半,在全国范围内与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等并列为行业排头兵。
这样的转化是多方面的,比如,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门诊这样一个“并不是患者去看不同科室的医生,而是不同科室的医生来看患者”的思路,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新的方案——对于有远程需要的患者来说,高质量的线上会诊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一“衍生”,又让程蕾蕾有了新的挑战方向——“移动电子化”“大数据中心”这些时髦的概念成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向。
中山医院紧跟潮流,正在尝试做自己的院内线上会诊系统,通过手机APP,参与会诊的医生将能获得相应患者的信息,并采用语音或者视频的方式及时交流讨论。
程蕾蕾评价,目前市面上比较“出名”的线上会诊系统还有一些缺陷,比如采集的患者数据并不标准,较为凌乱,有时很难让医生做出准确判断。
由本身实力雄厚的顶尖医院来尝试,数据库的标准化更有保障,系统成熟的效率很可能更高。
做科普首先需要“喜欢 ”
医学科普作者是程蕾蕾除了医生之外的另一个成功身份。不少医生又要看病又要做科研就已经感觉自己忙得快崩溃了,作为一名又要看病又要做研究甚至还要做管理的忙碌的高年资医生,程蕾蕾是如何抽空完成科普著作的呢?
这又得益于中山医院的工作经验了,“科室工作量大,标准高,刚刚进入我们科室的医生都是拔苗助长过来的,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得以迅速地掌握对工作任务排序的技能,有重点、做事快、反应敏捷……”总而言之,工作中积累的训练经验让她能一点一点挤压出时间来完成科普成果。
工作赋予她的当然不仅是安排时间的能力,中山医院本身有无数优秀的病例,可以成为科普写作的来源,程蕾蕾戏称这是她的“素材小金库”。
如今,靠着工作打磨出的效率、技能和“小金库”,她的第三本科普著作《说句心里话2》已经成功出版,第四本也在酝酿中。
对于这一成果,程蕾蕾自己也挺自豪的,她告诉“医学界”,坚持科普,最大的关键点在于“喜欢”。
“如果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起一个‘一切为了患者’的高调,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这样的热情难以坚持。”她对于自己在科普工作上的成功有着相当透彻的分析,“科普并没有那么好做,需要动脑子,需要换位思考从全新角度寻找契合点……在这样的压力下,需要你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对这个工作‘喜欢‘,才能坚持。”
程蕾蕾表示,自己对于科普工作,就像对于看病这个工作一样,都是喜欢的。对她来说,看病就像下棋,遇到疑难病例,苦思冥想,茶饭不思,全身心投入,最终破解难题,挽救患者,这样的过程是实现医者价值的过程。
科普也是这样,“把医学知识科普化,就像把药放在糖里让人们吃下去,老百姓看了之后能有所收获”,作为科普者的价值自然也就实现了。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