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慕尼黑当地时间8月28日上午,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书林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获得ESC2018年会心律失常标记物最佳海报,团队刘洋医生在现场汇报了该研究的主要结果。 刘洋医生在汇报研究成果。 一. Danon病:X染色体连锁的显性遗传病 心室预激是临床上相对常见的心电图现象,如果同时合并有心动过速发作,也称为预激综合征或Wolff-Parkinson-White(WPW)综合征。现已明确,
德国慕尼黑当地时间8月28日上午,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书林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获得ESC2018年会心律失常标记物最佳海报,团队刘洋医生在现场汇报了该研究的主要结果。
刘洋医生在汇报研究成果。
一. Danon病:X染色体连锁的显性遗传病
心室预激是临床上相对常见的心电图现象,如果同时合并有心动过速发作,也称为预激综合征或Wolff-Parkinson-White(WPW)综合征。现已明确,心室预激的发生是由于在心脏发育的过程中,除了房室结和希-浦系统等特殊传导组织以外,还存留额外的肌束(即旁路),使心房与心室之间出现异常的连接所致。心室预激通常是散发的,大多数患者没有明确的病因。
近二十年来,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心室预激或旁路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编码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2,LAMP2)基因突变,尤其当这些患者存在心肌病背景的时候。LAMP2基因缺陷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被称为Danon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心肌病、骨骼肌病和智力发育迟滞。心肌病典型表现为肥厚的表型,心室预激是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
心室预激在男性Danon病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68.2%,女性为27%。既往一些研究认为,Danon病患者有WPW综合征,需要导管消融治疗。另一些研究认为,预激的心电图样式是由于房室结传导增强所致,并非因为存在房室旁道。
二. Danon病: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合并无法解释左室肥厚和心电图预激的人群中通过基因检测和组织病理学分析识别Danon病患者,确定其心室预激的发生机制。
研究共连续纳入197例出现无法解释左室肥厚的患者,其中10例患者同时存在心电图预激的表现。对该10例患者全部进行了二代基因测序,对识别的变异又进一步通过Sanger测序加以验证。结果有3例患者被诊断为Danon病,并且是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所致。免疫荧光分析右室心肌和骨骼肌样本发现,LAMP2蛋白呈部分或完全缺失,进一步确认了Danon病的诊断。
与另外7例非Danon病患者相比,Danon病患者呈现出明显不同的临床特征,包括起病年龄早(20±2岁 vs. 53±9岁,P<0.001),多累及神经系统(100% vs. 0,P=0.008),左室电压更高(10±1 mV vs. 5±1 mV,P<0.001),QRS波更宽(163±5 ms vs. 115± 20 ms,P=0.006),非对称性心肌肥厚更少见(0 vs. 86%,P=0.033)等。
两例Danon病患者接受了电生理检查。在窦性心律下,两例患者均记录到短的HV间期,且希氏束近端V波早于远端。在心室起搏时,其中一例患者的VA传导呈向心性递减特性,但记录到希氏电位早于右束支电位。在心房S1S2刺激时,两例患者均表现为HV间期和QRS波形态不变。接受ATP快速静推后,两例患者的PR间期逐渐延长,但HV间期和QRS形态仍然不变直到房室阻滞。另一例患者尽管未进行电生理检查,但记录到房室传导阻滞。
三. Danon病:心室预激的原因是存在束室旁道
基于上述结果,唯一能够解释所有电生理现象的是Danon病患者存在束室旁道,且旁道特征为希氏束近端起源,并有双向传导的特性。
由于束室旁道不参与形成心动过速,故Danon病患者通常不需要导管消融治疗。而且,作为完全的房室结下结构,束室旁道应该不影响Danon病患者接受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等药物的使用,即使是预激合并房颤的情况。
总之,吴书林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发现,Danon病在高度选择的人群中相对常见,其心室预激是由于存在束室连接,而非一般的房室旁道。
研究获得最佳海报奖。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