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医患关系恶劣,很多人认为是当今社会医德沦丧,导致社会对医生群体失去信任,在道德上义愤填膺。为此,强调医德似乎成了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良方。把患者当亲人的呼声不断响起。
谈及医患关系恶劣,很多人认为是当今社会医德沦丧,导致社会对医生群体失去信任,在道德上义愤填膺。为此,强调医德似乎成了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良方。把患者当亲人的呼声不断响起。
但医患冲突的起源往往是医疗安全问题,俗话说,人孰无过。医生态度不好尽管也可引起医患冲突,但因对患者没有造成伤害,没有严重的后果,而只有造成患者伤害的医疗差错才有非常严重的后果。医学的最高原则是“noharm”(不能因为治疗而带来伤害。)因此,强调医疗质量,强调医疗安全,才是减少医患冲突的有效渠道。
另一方面,医学的进展很快,以前的医疗方法非常简单,也相对安全,但疗效不确定。现代医学虽然疗效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也变得非常危险,这也是医疗安全也愈来愈称为关注的焦点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强调“把病人当亲人般照顾”,就能改善医患关系。认为:“如果我是他的亲人,我会不会做这个治疗,会不会这样用药?若患者坚决不同意某种治疗方案,就必须调转方向,寻求新思路。”我认为,这是一个有偏颇的观点。
大家都知道,有一种说法叫“医不自治”。说的是不给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治病。因为病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在诊断过程中容易掺杂许多不必要的顾虑和忧患意识,这样就会影响客观的分析和诊断思维,从而容易导至误诊和误治。医生对自己身体的不适或自己家人的“小病”忽视而延误病情的比比皆是。医生天天面对别人的生死或病痛,并不等同于自己能够从容面对自己或家人的病痛。
仅仅强调有医德就能改善医患关系的做法更是笑话,诚然,关怀病人能够减少医疗差错,详细的问诊和体检有助于发现病情变化,但如果医生的水平不够,再关心患者,花再多的时间问寒问暖,也只能是浪费时间而已。更何况,优质的医疗资源紧缺,哪有充分的时间沟通?越是小的医院,越是不知名的医生,可能就越有时间,也就越有可能跟患者嘘寒问暖。但为什么大家还去大医院,宁肯受气排队?
时代呼唤“德艺双馨”的医生没有错误,但突破点不能是“德”,而是“艺”,每个人宁肯遇到一个态度非常差但能治好病的医生,也不愿碰到一个态度很好但根本就治不好的医生。
谈到“艺”,就不能不谈到医学的另一个深刻变化。以往的医学可以称之为“医学技艺”,医生单打独斗,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医学,每位患者获得的医疗服务是定制的,核心是对患者的承诺,也就是所谓的“医德”吧。但当代医学是一个变化中不断进步的科学,医生的经验不是个人经验,而是人类的整体“经验”,是不断改变和进步的现代医学知识,是人类整体经验和千千万万人的医学实践的汇总。
医生也成为了一个职业,全球的医生通过知识共享,治疗病情相似的患者。
中国的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越远离大医院大城市的医生水平越低,这就造成疾病双重的花费:疾病的费用和反复就医的花费,延误病情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医生的培养是全国性,医生只有通过密集的强化专业训练才能提高水平,在大医院经过强化培训的医生散布到全国,让医生流动起来,而不是通过自己盲目的摸爬滚打,在小医院一辈子获得经验。这样的话,吃亏的是患者。
当今时代,医学世界应当是“平的”,社区医生、普通内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对病人的疾病的解释和处理对病情的解释和处理应该是相似的,用的医学词都是同一个词。患者根据就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看病。
中国的医改应该瞄准三个问题,一是服务公平和可及性问题,一个是医疗服务评价和医疗质量评价问题:有哪些服务是浪费的资源?怎样提高医疗质量:再一个问题是费效比问题,医疗服务的分配要根据医学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之后确定优先顺序。
胡适曾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因为患者的个体差异。医疗服务具有不确定性,由医务人员靠专业知识来掌握的。如果医务人员必须靠医疗服务来获取收入,将收入与医疗服务挂钩,本身就是一种诱导逐利的行为。医务人员的培养有很长的周期,医务人员必须有稳定的职位和待遇,形成长期的激励,才能有稳定的医患关系。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的医生道德沦丧;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患者是一群刁民;更没有理由,一群道德最沦丧的医生和最蛮不讲理的患者,恰好在这块土地上相遇。现阶段,应当强调医疗质量,重视医疗安全,加强医生培训等等,医德不应该是中国医改面临的问题,只有机制理顺,医患关系才能好转。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