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为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表现为心房规律收缩功能丧失、心跳不规则,通过心电图即可确诊。
心房颤动简称为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表现为心房规律收缩功能丧失、心跳不规则,通过心电图即可确诊。
作为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据估计2010年全球房颤人数约3350万。预计到2050年,中国男性房颤患者可达520万,女性310万。而4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一生中患房颤的风险为26%,女性为23%,这意味着每个人一生中有1/4的几率会患上房颤。
对于房颤的危害,马长生教授表示,它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衰风险增加3倍,痴呆和死亡风险增加2倍,并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而近年来房颤住院率的增长甚至已经超过了心梗和心衰。
房颤患者的症状主要有心悸、气短、头晕,严重者在房颤转复时伴有长间歇,还可导致黑曚、甚至晕厥。但马长生教授也指出,有近1/3的房颤发作没有症状,这使得房颤极具隐匿性,而数心跳、摸脉搏可帮助早期发现房颤迹象,当发现迹象异常时,及时就近检查心电图即可确诊。其中,老年人,尤其是合并疾病较多的人,更要重视每年的体检,帮助发现隐匿性房颤。现在随着科技进步,便携式、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也能帮助及时发现隐匿性房颤,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房颤治疗“三对策”
马长生教授提出了房颤治疗的三个对策:长久之策、治标之策和治本之策。
1
长久之策——预防房颤的卒中和其它血栓栓塞并发症
抗凝治疗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70%。国际上公认的CHA2DS2-VASc积分可以用来指导患者抗凝治疗。CHA2DS2-VASc积分:心力衰竭、高血压、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血管病、女性和年龄65-74岁分别积1分,既往栓塞史和年龄75岁及以上分别积2分,总分≥2分的患者,就是卒中高危患者,应该规律服用抗凝药物。
这里所说的抗凝药物主要指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不包括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房颤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
华法林作为口服抗凝药物有很久远的应用历史,但是该药和很多食物药物有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在服用期间需要经常抽血化验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INR在2.0-3.0之间,才能既减少出血风险,又能有效抗凝。因此导致华法林的服药依从性不佳,统计发现接受华法林治疗房颤患者1年内约30%停药。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起效迅速,剂量固定,与食物药物相互影响小等优点,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中已经开始取代华法林。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房颤抗凝现状堪忧。全球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率约34.4%,而中国仅达到13.5%。因此让房颤患者尽早意识到自身危险,建立抗凝意识,迫在眉睫。
值得一提的是,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通过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达到预防卒中目的,被作为抗凝药物的补充替代治疗,但目前经验和证据都不充分。
2
治标之策——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改善生活质量
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可消除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量,预防心动过速心肌病,减少血栓栓塞的机会。临床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可考虑房室结消融+起搏治疗,但该治疗损伤大,往往不作为首选。
3
治本之策-——转复房颤心律,使之恢复并且长期维持正常窦性心律
转复房颤的方法笼统分为两大类,药物转复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但药物副作用大,长期服用可导致心脏或心脏外副作用。比如:胺碘酮长期服用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间质纤维化、心动过缓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房颤相关症状,但是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有限,主要表现为减少房颤发作而不是消除房颤,药物的促心律失常效应和心外不良反应也很常见。同疗效相比,更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安全性。
导管消融治疗可以根治房颤。马长生教授有“中国房颤导管消融第一人”之称,他开创了我国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事业,在1998年完成国内首例房颤导管消融术,并带领团队系统建立起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房颤消融技术和方法。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是全世界完成房颤导管消融例数最多的中心,患者中包括92岁的老人和怀胎3个月的孕妇。
马长生教授认为:无论手术风险多大,只要患者获益大于风险,医生就应该勇挑重担尽力为患者施治。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