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65岁,农民,主因“反复上腹部不适5~6年”入院。患者近5~6年来反复上腹部不适,伴纳差、嗳气,有时轻度腹痛、腹胀,恶心但无呕吐,有反酸、烧心,无胸闷、气短、憋喘等症状,伴焦虑、睡眠差。患者多于受凉后发病,伴有胃畏寒,热敷后可有所好转,与体位无明显关系,多次于我院就诊。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正常;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9-9(CA19-9)均在正常范围内。颅脑及胸、腹部CT未见异常;上消化道钡剂造影示:胃下垂。胃镜及活检病理示:慢性萎
典型病例
病史 患者女性,65岁,农民,主因“反复上腹部不适5~6年”入院。患者近5~6年来反复上腹部不适,伴纳差、嗳气,有时轻度腹痛、腹胀,恶心但无呕吐,有反酸、烧心,无胸闷、气短、憋喘等症状,伴焦虑、睡眠差。患者多于受凉后发病,伴有胃畏寒,热敷后可有所好转,与体位无明显关系,多次于我院就诊。
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正常;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9-9(CA19-9)均在正常范围内。颅脑及胸、腹部CT未见异常;上消化道钡剂造影示:胃下垂。胃镜及活检病理示:
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疗 患者长期服用雷贝拉唑钠、盐酸伊托必利等药物治疗,症状可好转,但仍反复发作;加用抗抑郁药物并辅以腹部按摩及腹带保暖后,患者症状缓解。3个月后,患者病情好转。
■ 链接
老年人慢性胃炎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可分为3类(图)。
幽门螺杆菌(Hp)导致的慢性胃炎患者可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厌食、消瘦;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还可伴有贫血表现。
确诊须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有助于病因诊断。怀疑自身免疫性胃炎应检测相关自身抗体及血清胃泌素。
明确病因是治疗的前提
老年慢性胃炎中,萎缩性胃炎约占27%,胃溃疡伴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者(即癌前病变)高达63.8%。因此,明确患者慢性胃炎病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是防治老年性胃肠病的关键点之一。
老年慢性胃炎病因复杂,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① 感染Hp是老年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病因,Hp感染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的口-口或粪-口传播。Hp感染人体后引起胃黏膜炎症,此后,由于机体难以将其清除而转变成慢性感染。此外,Hp感染还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密切相关。
② 吸烟、酗酒、高盐饮食、新鲜蔬果摄入量缺乏等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③ 老年人常患有全身性、多系统退化疾病(如心、脑血管、慢性肾病等),长期服用刺激性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激素等可加重胃肠负担,并反复损伤胃黏膜,使得慢性胃炎与高血压、 等全身性疾病伴存现象时有发生。
④ 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老年人常置于“空巢”状态,易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
⑤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
⑥ 自身免疫因素可导致胃体黏膜萎缩为主的胃炎。
⑦ 其他:例如细菌及其毒素侵入、胃黏膜长期瘀血缺氧、急性胃炎治疗不当、胃酸缺乏、营养缺乏、内分泌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异常、物理因素等。
提倡个体化、综合性治疗
治疗方法
慢性胃病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及综合性治疗原则。
① 对无症状且Hp阴性的非萎缩性胃炎,无须特殊治疗;而对Hp阳性伴临床症状者常须进行Hp根除治疗(表)。
② 消化不良等患者主诉症状的治疗。
③ 自身免疫性胃炎: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
④ 有恶性贫血时,可注射维生素B12予以纠正。
⑤ 异型增生的治疗: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应予高度重视。对轻度异型增生除给予上述积极治疗外,关键在于定期随访。对确定的重度异型增生则宜予预防性手术,目前多采用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
帮患者走出治疗误区
患者存在的误区包括服药多而杂、随意使用抗生素以及要求“完全治愈”。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使患者遵医嘱治疗。
老年性胃肠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情绪 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患者应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调节饮食 冬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
准确服药 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对胃肠黏膜有刺激性,服后可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若须服用,应选择在餐后或餐中服用,必要时同服胃黏膜保护剂。
揉腹 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取仰卧位,双膝微曲,将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50次,再逆时针方向揉50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
防寒保暖 患有慢性胃肠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起疾病或复发。
适当运动 胃肠病患者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