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2015年亚太心律学会年会(APHRS)现场,一台精彩的手术现场转播引来众多参会者关注。这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带来的2C3L房颤射频消融术,也是APHRS首次邀请中国团队进行房颤手术演示。 参加本次手术转播的安贞房颤团队 分享经验,亮出绝活
11月20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2015年亚太心律学会年会(APHRS)现场,一台精彩的手术现场转播引来众多参会者关注。这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带来的"2C3L"房颤射频消融术,也是APHRS首次邀请中国团队进行房颤手术演示。
参加本次手术转播的安贞房颤团队
分享经验,亮出"绝活"
作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全球房颤患病人数3350万,已成为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马长生教授带领的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是国内首家成立的专门服务于房颤患者的医疗中心,也是国内最早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医疗中心。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心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形成了独到的诊疗特色,已跻身国际知名心血管病医学研究中心的行列,越来越多地受到同际国际的关注。
特别是该中心独创的持续房颤消融策略即"2C3L术式",与国际上一些现有的术式相比,避开了传统治疗策略操作复杂、手术及透视时间长,并发症风险高等缺点。手术长期成功率稳定可靠,且易于推广,成为中心的"绝活"。今年1月,在2015年美国波士顿房颤年会上,安贞房颤中心便受邀进行"2C3L"房颤射频消融术转播,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赞扬,这也是房颤年会20年来首次从亚洲进行手术转播。
本次参加的APHRS会议,是亚太地区最大的专注心律失常的学术会议,自2005年启动以来,每年举办一次,今年已是第8届,北美、亚太等世界多地专家学者受邀参加。APHRS会议邀请中国团队参加,不仅意味着中国房颤射频消融技术达到亚太最高、国际领先水平,也有助于将中国房颤诊疗经验分享出去,帮助亚太乃至世界各地的房颤领域医生成长。
2C3L策略,安全迅速
手术演示操作中
北京时间早7:00,北京安贞医院第一导管室,紧张的术前准备和转播准备已经开始。预接受射频消融的两例患者均为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已有5年房颤病史。由于患病时间长、手术操作难度大,希望通过"2C3L"消融策略,可以较短时间内使患者恢复窦性心律。
随着画面的连接,转播开始,导管室内,马长生教授紧盯操作屏幕、悉心指导,喻荣辉和龙德勇教授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大洋彼岸,董建增教授则逐步为国内外同行进行讲解,患者情况如何?如何定位?消融效果如何?……上午10:00左右,所有消融径线已完全被阻滞,治疗圆满成功。
澳大利亚墨尔本会议现场
作为主要术者之一,喻荣辉教授介绍,所谓"2C3L"消融术式,"2C"(two circles)指环肺静脉消融的2个圆圈,"3L"(three lines)指左心房顶部线、二尖瓣环峡部线、三尖瓣环峡部线的3条消融线。这种方法对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消融策略进行改进,可以避免复杂碎裂电位(CFAEs)消融和术中多次对房性心动过速行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因而显著缩短了手术、透视和消融时间。他们的研究显示,"2C3L"消融策略随访12个月的维窦率、房颤再发率和口服抗凝药物应用率,与逐步消融没有明显差异,在持续性房颤治疗中有着同等临床获益。
WIFO零射线,绿色心电
马长生教授(左)和龙德勇教授(右)接受心在线专访
另一位主要术者龙德勇教授则补充说,房颤治疗中,慢性持续性房颤的治疗难度最大,争议也最大,关于治疗术式,更是众说纷纭。类似的操作一般要2~3小时才能完成,"2C3L"消融术则可使消融过程缩短到1个小时以内,在目前的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可以说是相对最安全、高效的消融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房颤射频消融术,有了新的"高精武器"——三维标测系统和三维超声技术。它就像一个"侦察兵"一样,通过一根直径仅3毫米左右的超微超声探头先行潜入心脏内部探查,"绘制"出心脏内的病变结构。医生根据在屏幕上三维立体再现的"敌情图",释放远程射频消融"武器",一举摧毁病灶。该方法进一步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让"2C3L"消融术锦上添花,实现了零射线(WIFO),不仅手术时间大幅缩短、并发症减少,更重要的是有效减少了医生和患者的辐射损伤,甚至使医生可以在无铅衣的状况下进行操作,大大降低了其工作负荷,实现"绿色心电"的理念,或可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完成转播后,马长生教授表示,房颤治疗虽然是心血管疾病治疗发展最快的领域,但仍然任重道远。新的技术需要推广普及,基本的治疗措施如抗凝治疗需要规范化。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国际性交流活动,并逐步常规化,推动我国房颤及其它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