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水平上脑出血占脑卒中总数的10%~15%。具有极高致残致死率并且尚无获批临床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脑水肿是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临床特征和潜在的药物干预靶点。 脑出血引起的血肿和血肿周围组织的水中共同构成了损伤病灶。
当前,全球水平上脑出血占脑卒中总数的10%~15%。具有极高致残致死率并且尚无获批临床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脑水肿是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临床特征和潜在的药物干预靶点。 脑出血引起的血肿和血肿周围组织的水中共同构成了损伤病灶。目前认为血肿在脑出血后24小时内趋于稳定,而脑水肿在出血后数小时内修仙,5~8天后达到高峰,并可维持到10~14天后逐渐消退。脑出血数小时内由出血部位凝血造成的血清析出和细胞毒性引起的细胞肿大可引发一过性间质性脑水肿和细胞毒性水肿,并不对PHE的发展产生显著影响。PHE主要是由血管源性水肿引起,与血脑屏障和血管渗透性增加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PHE可造成血肿周围组织生理结构的改变和神经元的死亡,出血后脑水肿进展与病人临床表现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探索脑出血后与血管源性水肿相关,血脑屏障破坏和渗透性升高的发生,发展机制和有效干预靶点对脑出血引起的脑水肿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血肿降解产物的脑部炎症免疫反应是脑水肿形成和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既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脑水肿形成的分子、细胞机制并加深了我们对脑水肿的认识,但有关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上存在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是再组织水平上对人脑组织水肿形成,演变的机制研究相对缺乏。由于当前动物模型尚不能完全模拟脑出血疾病的病因病理。自体血注射模型虽然可以模拟血肿占位效应、血肿降解产物和脑补炎症免疫反应对BBB的损伤,但不存在血管破裂和再出血等临床症状;胶原酶注射模型虽然能模拟血管破裂引起的血液外渗效果但胶原酶本身会对血管基膜进行破坏,引发更强烈的免疫细胞浸润。其次,临床上对脑出血病人中经历了发生、进展、高峰、消退和消失等阶段,各阶段内哪些关键因素主导了水肿的下一步演变和是否可以进行干预尚不清楚。
二是炎症免疫反应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阐明。首先免疫细胞亚群在脑出血后的对脑水肿的作用需要更全面的探索。有一些研究报道了部分天然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脑出血后对脑部BBB的破坏,炎症和血肿消退的相关作用,其他浸润脑部的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对血脑屏障损伤、脑水肿和临床表现有无影响尚无定论。进而,干预免疫细胞浸润是否和临床上安全有效的缓解二次脑损伤的治疗策略。
我们试图通过三个方向的研究来回答上述问题。首先,我们通过高通量检测方式分析外科手术去除的患者PHE组织的基因表型,我们发现了多种炎症信号通路以及相关分子在PHE区域表达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其次,我们以自然杀伤细胞为例,研究了外周免疫细胞对脑出血的影响,因为NK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的一员,可以同时驱动天然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我们通过基因或药物手段删除小鼠的NK细胞,可以减轻水肿体积并改善神经功能,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其机制;最后我们基于临床概念性研究探索了免疫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我们发现,抑制外周免疫细胞向脑内浸润可以减轻PHE并改善患者预后。
总之,在ICH病人发病之后哪些分子支撑着PHE的进展演变和是否可以进行干预,免疫干预是否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是否可以联合免疫干预及其他治疗策略干预脑水肿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的深入研究PHE的形成和进展机制,有望生产治疗性的缓解脑出血后脑水肿的靶点。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