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多效性是指研发该药物时主要作用方向之外的其他药理学作用,既有好作用,也可能是坏作用。
所谓多效性是指研发该药物时主要作用方向之外的其他药理学作用,既有好作用,也可能是坏作用。实际上多数药物均具有多效性,例如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男性功能障碍的西地那非可有效治疗肺动脉高压,作为降糖药物上市的恩格列净有可能申请慢性心力衰竭的适应证。在新近发起的一轮“造神”运动中,传统降糖药二甲双胍因为被发现有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癌、预防痴呆、抗衰老等多种降糖之外作用而被推崇为“神药”。客观的讲,这些药物的多效性的确具有某些分子学、细胞学或动物实验研究证据,并非子虚乌有,但这些作用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临床获益则需另当别论。前文中阿司匹林、西地那非、恩格列净分别能够带来解热镇痛、改善男性功能、降糖之外的临床获益,这些已被临床研究所证实,我们当然应该理性的接受。但二甲双胍降糖之外的作用(亦即其多效性)仍缺乏足够证据,称其为神药尚为时过早。人为的造神,除了制造商机、卖点或噱头,不会给医学与患者带来任何好处。
他汀类药物同样如此。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发挥降胆固醇作用,从而预防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因此产生显著的临床获益,降低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和(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除了降胆固醇作用之外,研究还发现他汀具有多种其他作用,例如抑制Rho激酶、上调内皮细胞eNOS表达、抑制PAI-1表达、抑制内皮素-1合成与表达、上调PPAR-a表达、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与增殖、降低NADPH氧化酶活性、降低活性氧化物水平、抑制心肌纤维组织增生、增高一氧化氮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力、降低CRP水平等等等等一系列对心血管系统有益影响的效应。然而,正如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不能直接作为临床决策依据那样,我们也不能通过这些基础实验所见去推导该药的临床作用。换言之,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或说降胆固醇之外的作用)能不能、或者能够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临床获益尚有待于临床研究论证。若仅仅根据动物实验结果即可指导临床决策的制定,医学将变得如此简单!
当然,他汀多效性的拥趸者也会从现有临床试验中找出一些所谓的证据:例如应用消胆胺进行的LRC-CPPT研究、基于回肠旁路手术的POSCH研究、以及应用依折麦布进行的IMPROVE-IT研究均经过较长时间(7-10年)随访方显示出明显的临床获益,而应用他汀进行的4S、HPS、WOSCOPS、ASCOT-LLA等研究在3-5年内即得到了预期结果,并把这种获益时间的差异归因于他汀降胆固醇之外的作用。其实认真分析各项研究设计以及胆固醇降低的相对差值可以轻易推翻这种论点。
或许不久,PCSK-9抑制剂的临床研究将为检验他汀多效性提供一个可靠的检验机会:若在降胆固醇幅度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产生更多的临床获益,这将为其多效性提供有力的证据;否则,所谓的他汀多效性将会成为水花镜月。
他汀就是降胆固醇药,是一种优秀的降胆固醇药,通过降低循环胆固醇水平发挥显著的临床作用。至少到目前为止,他汀的临床地位不能撼动,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但与此同时,不应片面夸大此类药物的多效性,更不应将其降胆固醇之外的作用视为此类药物获益的主要机制。过分夸大他汀多效性在心血管病防治中的作用有悖科学精神。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