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是国家的财富。一名又一名医生累倒了,既是个人的不幸,更是国家的损失!
良医是国家的财富。一名又一名医生累倒了,既是个人的不幸,更是国家的损失!
近年来,医生猝死的事件频发,而且越来越走向年轻化。
2011年11月8日,福州市第一医院急诊外科林医生心脏病猝死,35岁
2012年11月23日,安徽省立医院骨科王姚斐医生猝死,35岁
2012年11月~2014年4月,全国范围内共曝出七起麻醉医生猝死事件,
年龄段在30岁左右
2013年07月05日,南京中大医院消化科副主任毛翠华,上厕所时猝死,50岁
2014年10月12日,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张普柱医生突发心脏病去世,55岁
2014年10月25日,积水潭医院骨科丁易突发心脏病去世,48岁
2014年9月20日,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路阳猝死,48岁
2015年4月13日,北京友谊医院心脏中心心外科李大连医生猝死,48岁
2015年7月8日,中日医院ICU医生宋韩明猝死,31岁
就在最近大家忙于迎接新年的一个多月里,又相继有三位医生因猝死离世。
2016年12月5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医生王昭因“心慌、胸闷、胸痛”入院,12月7日因主动脉夹层破裂抢救无效去世;
12月8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尹小文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去世;
2017年1月9日,新疆石河子人民医院的麻醉科余医生在凌晨值班时突发猝死。
作为公众健康的“守门人”,医生自身的健康却濒临“失守”,为何猝死的黑云总是盘旋在中国医生的头上,他们为何如此劳累?!
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指出,52.72%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40至60小时;32.69%的医师在60小时以上。而我国的标准工时为每周工作40小时。
此外,报告结果分析医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量特别大的,占76.50%;医疗纠纷多占71.76%;患者的期望值太高占72.71%;伤医事件频发占69.60%;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占29.11%。
可想而知,大部分医生长期处于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他们承担着促进患者健康的责任,却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评价不高,55.32%的医师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14.56%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差。
当加班深夜、带病工作、顾不上吃喝的工作方式已成为常态,除了专注于救死扶伤,医生应该怎样守护自己的健康呢?
一
平衡饮食,加强运动,控制体重
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大鱼大肉,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保证一定的膳食纤维,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
此外,每周宜进行三次以上的有氧运动,每次30~45分钟,有利于体内物质代谢,保持血管舒缩弹性。
二
戒烟,有效避免二手烟
吸烟和吸二手烟被誉为“慢性自杀”,其言并不过其实。随烟而吸入体内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不完全燃烧产物将持续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其舒缩功能,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风险。
三
保持血压、血糖平稳
持续的高血压、高血糖将给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造成持续的、不可逆转的伤害。医生百忙之中也应关注自己的血压、血糖,及时治疗,千万不能不当回事,让高血压、高血糖慢慢毁了身体。
四
多饮水,避免久坐不动
持续缺水的状态会导致血液黏稠,一直保持坐姿将不利于下肢的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血液淤滞会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大部分医生需要长期坐着办公,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定时的起来运动和补充水分,虽然忙起来很难兼顾,但是为了您的健康、您的家人,请尽量去做吧。
五
注意身体的求救信号
时刻关注身体状况,当出现胸闷、胸部挤压痛;心慌;长期上腹痛;气短、呼吸困难;头晕、晕厥;冷汗;恶心呕吐;莫名疲劳等症状时一定要重视并及时就医,因为这都是猝死前的信号!
六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
如今的中国医生基本每天都处在病患多、工作时间长、医患关系紧张、医闹事件频发的工作环境中,这种状态下的压力可想而知,我们不可能短期内改变,那就只有改变自己,学会调整心态,释放压力。
七
做到定期体检
体检有助于了解通过主观感受不易察觉的“潜伏疾病”,做到及早预警、早干预,有效地预防猝死等严重情况的发生。换句话说,对于体检的态度,就是您对于健康的态度,请您务必重视体检,重视健康!
良医是国家的财富。一名又一名医生累倒了,既是个人的不幸,更是国家的损失。因此,全社会都应理解医生、尊重医生、关心医生,为医生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渐渐杜绝“抱病上岗”和“连续作战”。更希望医生朋友们爱护好自己的身体,别让身体再透支了,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你们!
最后,真心祈祷各位都可以平安、健康!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