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马长生:2016年度心律失常领域进展

作者: 马长生 来源:心在线 日期:2017-01-09
导读

         过去的一年间,心律失常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其中既有重要指南的更新,也有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疾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的新观点提出,心律失常治疗的新技术和新器械的研究更是不断涌现。在此,我们重点对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和器械治疗方面进行着重盘点。

        过去的一年间,心律失常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其中既有重要指南的更新,也有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疾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的新观点提出,心律失常治疗的新技术和新器械的研究更是不断涌现。在此,我们重点对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和器械治疗方面进行着重盘点。

        一、心房颤动

        1

        大型注册研究:心衰是房颤人群的最常见死因

        2016年9月,发表在《柳叶刀》(Lancet)杂志的RE-LY AF注册研究,对急诊就诊的房颤患者1年内的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入选了47个国家和地区的15400例房颤急诊就诊患者,随访完成率高达99.7%,结果显示11%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心衰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519/1758,30%),卒中占死因的8%(148/1758)。

        另外,卒中发生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卒中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为非洲、中国和东南亚,发生率分别为8%、7%和7%;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的卒中发生率为3%。文章结论指出,预防心衰导致的死亡应作为房颤治疗优先考虑的主要问题。

        《欧洲心脏杂志》(Eur Heart J)发表的GARFIELD-AF研究2年随访结果同样对房颤患者的预后进行了分析。研究入选了17162例初次诊断的房颤患者,2年随访显示,全因死亡、卒中/栓塞、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83/100人-年、1.25/100人-年、0.7/100人-年。

        对死亡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心衰、急性冠脉综合征、猝死和其他临床情况占死亡原因的65%,卒中导致的死亡<10%。心衰导致的死亡率最高(2.41/100人-年),卒中/栓塞为1.25/100人-年。值得注意的是,GARFIELD-AF研究的抗凝治疗率达到60.8%。在抗凝治疗率较高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改善房颤预后,需要临床医生的足够关注。

        2

        PIONEER AF-PCI研究:PCI术后房颤抗栓治疗有了新证据

        2016年11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年会上公布的PIONEER AF-PCI研究是第一项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和华法林用于PCI术后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结果提示,与传统的三联抗栓治疗相比,低剂量利伐沙班(15 mg QD)+P2Y12受体抑制剂、极低剂量利伐沙班(2.5 mg BID)+阿司匹林+P2Y12受体抑制剂的联合抗栓治疗方案明显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16.8% vs. 18.0% vs. 26.7%),而主要有效性终点(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三组无统计学差异(6.5% vs. 5.6% vs. 6.0%),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无明显区别(0.8% vs. 0.9% vs. 0.7%)。

        该研究提示,基于利伐沙班的双联或三联抗栓治疗方案,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三联抗栓方案。PIONEER AF-PCI试验结果的公布为PCI术后房颤抗栓治疗带来了新的证据和希望。

        3

        FIRE and ICE研究:房颤消融“冰与火”之争

        201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上公布的FIRE and ICE研究,是迄今为止对比冷冻球囊消融和导管射频消融的最大型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共纳入来自欧洲8个国家的76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配至导管射频消融组(N=384)、Arctic Front™冷冻球囊消融组(N=378)。

        研究主要终点为首次记录的临床失败事件(房颤复发、术后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二次消融),主要安全性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介入治疗所致的其他心律失常及手术相关的其他严重事件。

        平均随访1.5年,冷冻球囊消融组和导管射频消融组的有效性终点事件分别为138例(34.6%)、143例(35.9%),达到了非劣效性终点,冷冻球囊消融不劣于导管射频消融;安全性终点事件分别为40例(10.2%)、51例(12.8%),两组无显著差异(P=0.24)。与导管射频消融相比,冷冻球囊消融缩短了手术时间和左心房内操作时间,但膈神经损伤几率增加了2.7倍,X线曝光时间也有所增加。

        冰冻球囊消融操作简单,易于推广,但对于肺静脉外的病灶和心房基质无法干预,对复发患者的处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二、室性心律失常和器械治疗

        1

        公共场所安装AED,日本经验值得借鉴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提高公共场所心源性猝死(SCD)救治水平的重要工具。2016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一项日本研究显示,随着日本公共场所AED的普及,接受公共场所除颤的患者比例9年间提高了15倍。

        2005年至2013年间,共有43762例旁观者发现的猝死患者,接受AED电除颤的比例从2005年的1.1%提高到2013年的16.5%。2005年时日本公共场所安装了10961台AEDs,2013年AEDs数量增加到428821台,增加了40倍。日本AED普及和应用的成功经验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2

        DANISH研究:非缺血性心衰人群植入ICD,或需更仔细评估

        DANISH研究是一项评价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非缺血性收缩性心衰患者死亡率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556例非缺血性心衰患者随机接受ICD治疗,560例对照组患者随机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和醛固酮拮抗剂等。两组均有58%的患者接受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照组ACEI、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达到90%以上,醛固酮拮抗剂的使用率达到58%。

        中位随访67.6个月,结果显示,ICD组全因死亡率为21.6%,对照组为23.4%,无统计学差异(HR 0.87,P=0.28)。ICD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3% vs. 8.2%,HR 0.50,P=0.005)。研究提示,对于非缺血性心衰人群,在接受标准治疗的前提下,ICD并未降低全因死亡率,未来对于此类人群的ICD植入可能需要更为细致的评估。

        3

        S-ICD:血管外电击转复显优势

        全皮下型ICD(S-ICD)的临床应用仍然是研究的热点。2016年美国心律学会(HRS)年会上发布的EFFORTLESS研究,公布了欧洲S-ICD多中心注册研究的结果。在欧洲42个中心注册了985例S-ICD植入患者,平均随访3年,97.4%的室速/室颤可成功转复,一次电击转复成功率达到88.5%,不适当电击的发生率为11.7%,术后30天和360天无并发症发生率分别达到95.9%、91.7%。

        此外,荷兰一项研究对140例S-ICD植入患者和140经静脉ICD植入患者进行了倾向性匹配,结果显示,S-ICD与经静脉ICD在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13.7% vs. 18%,P=0.80)。

        4

        无导线起搏器:未来发展方向

        无导线起搏器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继续受到广泛关注。2016年NEJM发表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725例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99.2%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成功,96%达到主要安全性终点。该研究表明,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与传统起搏器相当,能提供稳定且低阈值的起搏。

        HRS年会上公布的LEEDLESS II研究对比了718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和10521例经静脉起搏器植入患者,平均随访10.8月。无导线起搏器组急性期(植入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5.8% vs. 12.7%)、中期(植入后1~24个月)并发症发生率(0.6% vs. 5.4%)均低于经静脉起搏器植入者。

2016年度抗栓治疗进展,全都在这啦!

葛均波: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三大进展

葛均波评2016年心血管病治疗五大进展

韩雅玲:PCI药物治疗进展及2016国内外发布的新指南

韩雅玲:2016心肌血运重建和新型支架研究进展

付研:2016ESC心力衰竭最新临床研究

张健:2016 ESC心力衰竭指南解读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