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和应激性心肌病典型心电图特征是什么,如何识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以"心肌病心电图的再认识和进展"为题,总结了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和应激性心肌病的心电图典型特征,本篇内容为下半部分。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和应激性心肌病典型心电图特征是什么,如何识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以"心肌病心电图的再认识和进展"为题,总结了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和应激性心肌病的心电图典型特征,本篇内容为下半部分。
一、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D/C)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右室心肌被脂肪浸润及纤维组织所替代,致使右室弥漫性扩张、室壁变薄变形、肌小梁排列紊乱、收缩运动减弱,发展到晚期可使左心室受累,最终导致右室或双室衰竭。其预后恶劣,年死亡率达2.5%,成人发病率为1:2000~1:5000。
ARVD/C患者心电图表现:①心电图正常者40%~50%;②随着疾病的发展,右心室除极、复极均出现异常,并发生右室源性的室性心律失常;③随访6年,几乎所有患者都可以发现异常心电图表现,jaode等学者提出如室速发作6年之后心电图仍正常,可排除ARVD/C。
异常心电图表现包括QRS波异常、完全或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S波上升支时限延长、Epsilon波(重要诊断标准)、T波倒置5类。
1QRS波异常
(1)QRS波时限延长:最易出现在右胸导联,其中最常见V1导联QRS波时限延长>110ms,另一种方式,若V1、V2、V3导联的QRS波时限之和与V4或V5或V6导联的QRS波时限比值>1.2/1.5,则也有诊断价值。
(2)QRS破碎波(f-QRS):其意义:①是存在心肌瘢痕的重要证据;②复发性室速、室颤,甚至猝死的重要预测指标。
2完全或不完全右束支阻滞
发生机制是:室内传导阻滞(浦肯野纤维末端传导延迟),而非束支病变。
3S波上升支时限延长
这类心电图异常在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ARVD/C患者中发生率为91%~95%;无RBBB情况下,V1、V2或V3导联S波最低点到QRS波终末(包括R')时限≥55ms。
ARVD/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患者S波比较:44岁女性ARVD/C患者,S波上升支时限延长72ms(A);44岁健康对照组为38ms(B)。
4Epsilon波(重要诊断标准)
(1)定义:QRS波末尾和ST段起始处之间可重复出现的不规则小波;
(2)特点:①右胸导联最清楚,尤其是V1;②呈低振幅、持续几十毫秒;③多数表现为向上小棘样,被称为小棘波,偶呈凹缺状;
(3)机制:右室部分激动延迟导致的低振幅电位;
(4)发生率:30%。
Arnon Adler等报道运动试验可以显露无症状ARVD/C患者的Epsilon波。
5右胸导联T波倒置
(1)发生率:50%的室速患者存在T波倒置;
(2)意义:T波倒置程度与右室扩大程度相关。
2011年张澍等医生报道T波倒置在V1~V6导联、下壁导联的延伸分布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6其他心电图表现
Danielle E Burghouwt等报道了缓慢型心律失常可以作为ARVD/C的首发症状, ARVD/C患者除易伴发室速、室早外,常出现多元的、持续性、单行型,右室起源的室速或室早型缓慢性室性心律失常。
二、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TC)是以一过性左室节段性收缩障碍为特征,收缩期心尖部球形为最常见影像学表现的一组疾病。其临床表现类似心肌梗死(MI),冠脉造影无冠脉梗塞或急性斑块破裂征象。发病率:肌钙蛋白阳性,怀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为1%~2%;易患人群:女性80%以上,老年人高发;机制:应激可影响动作电位时程(APD)而对心脏复极产生影响。
1心电图异常表现
(1)ST段抬高常见:比例为43.7%,前壁导联常见,类似STEMI表现;
(2)ST段压低:比例为7.7%;
(3)其他:QT间期延长、T波倒置、异常Q波。
8鉴别诊断
Jen-Li Looi指出TC与MI的鉴别主要依赖于心电图的动态变化。TC与STEMI鉴别:STEMI患者第2天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而TC不出现;NSTE-TC与NSTEMI鉴别:TC第2天心电图≥6个导联T波倒置(敏感性74%,特异性92%)。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