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通缉年鉴》,我国人群2002~2014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上升,并随增龄而增加,40岁开始上升,其递增趋势近似于指数关系,80岁及以上人群AMI病死率增加更为显著。高龄患者常合并多种危险因素,血运重建治疗成功率低、存在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国际循环》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迎新教授就“中国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诊疗及康复原则”做专题访谈。
中国老年ACS患者特点及诊疗现状
调查显示,2002~2014年老年ACS呈直线上升趋势,病死率也显著增加。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老年ACS患者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发生率较低,这与我国对NSTEMI的诊断不够明确、存在误诊等有关。此外,在中国老年ACS患者的冠脉病变多呈现迂曲、多支、弥漫、严重钙化、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易于发生心肌梗死,发生AMI后的血运重建治愈率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临床实践中对ACS患者进行治疗时不应以年龄决定是否进行血运重建,对所有ACS患者均应尽快给予血运重建治疗。对于老年ACS患者,尽快给予血运重建有助于改善其预后。就并发症而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并不高,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PCI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对老年ACS患者的诊疗价值
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常伴有钙化、迂曲并合并其他问题如原发夹层等。血管内超声(IVUS)不仅可准确测量管腔及粥样斑块或纤维斑块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它可提供粥样斑块的大体组织信息,在显示因介入治疗所致的复杂病变形态时明显优于造影。指导确立最适合器具的大小、明确术中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确定介入性治疗的终点以及预测PCI术后的临床预后,从而为患者制定更好地临床干预策略,预防夹层、撕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临床预后。
合并心房颤动的老年ACS患者的抗栓注意事项
2016年ESC发布《2016年欧洲心房颤动管理指南》,就心房颤动(AF)患者的抗凝抗栓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策略。指南强调,对于合并AF的老年ACS患者,首先要在PCI术前进行危险分层,评估其出血及缺血风险;其次,要尽量缩短抗栓治疗的时间以降低出血风险;再次,低危患者应尽量缩短三联及双联抗栓治疗时间以降低出血风险。此外,指南特别强调,就抗凝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的联用而言,目前尚缺乏有关新型抗血小板药物P2Y12受体拮抗剂的相关证据,故可能选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更有证据基础。
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ACS患者的抗栓注意事项
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ACS患者常合并肝肾功能异常及消化道淤血,故消化道出血风险较高。因此,在选择P2Y12受体拮抗剂时应考虑上述患者较高的出血风险。鉴于与欧美人群相比,中国人群的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出血事件发生率高,对ACS合并心力衰竭的出血高风险人群,应选择出血风险较低的药物。
合并缺血性卒中的老年ACS患者的抗栓注意事项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案与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案相似,对于合并缺血性卒中的老年ACS患者,选择抗栓治疗方案时应首先平衡出血及缺血风险。若缺血风险更高,则应给予更强的抗凝药物;若出血风险更高,则可适当选择应用保护药物积极预防消化道出血等。对于合并缺血性卒中的再出血高危患者,则应尽量不选择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
老年ACS患者的PCI术后康复
对于老年ACS患者而言,除非术中发生并发症否则PCI术后可适量活动,无需过多制动。对于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者而言,目前仍然提倡维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一年。需强调的是,PCI术后康复期间医生有必要对患者进行相关教育,让其了解和认识到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此外,若患者经常存在腹泻、呕吐等情况导致药物浓度达不到有效剂量,那就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干预并需要补充抗血小板药物。另外,PCI术后康复期间患者应注重改变生活方式,做到注意饮食及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对于支架置入后出现焦虑及抑郁的患者,应给予双心治疗,对于无法自行控制者应建议尽早专科就诊。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