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心血管

【盘点】近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MedSci 来源:MedSci 日期:2016-11-10
导读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将与你分享近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重大成果。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壁上沉积一层包括胆固醇结晶在内的粥样物质,使动脉弹性降低、管腔变窄,常导致心肌梗塞、中风等致命疾病发生。胆固醇结晶会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动脉壁出现可致命的炎症。

【1】SCI TRANSL MED: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方法——补充棕榈油酸

虽然脂肪类食物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名声不好,但是来自于土耳其安卡拉Bilkent大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的学者最近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了的一项研究文章,旨在介绍一种不仅无害而且还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肪酸。

研究者发现在小鼠组织和巨噬细胞中,棕榈油酸治疗可导致内质网膜上脂质整体重构,这些改变与内质网对高脂血症的抵抗性有关。在小鼠和人的巨噬细胞模型上,棕榈油酸通过预防内质网应激的发生来阻断脂质诱导的炎症小体激活。在高脂血症小鼠模型上,长期补充棕榈油酸降低了小鼠全身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浓度,此外,棕榈油酸可以预防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IL-1β的产生,显著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和减轻小鼠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结果表明,补充棕榈油酸可以促进细胞器对脂质应激代谢能力相关的膜重塑,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这些发现支持了治疗性补充棕榈油酸作为一种潜在的预防复杂代谢性和炎症性疾病的方法,如动脉粥样硬化等,值得进一步在人体进行研究试验。

【2】Circulation:量身定做—中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十年风险预测模型问世

个体风险的准确评估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的指导和预防有很大的价值。然而,常用的预测模型通常是在白种人群中建立的。该项目旨在在四个中国当代队列中,开发并验证ASCVD的十年风险预测模型。

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两项前瞻性研究,这两项研究作为衍生队列来开发10年ASCVD风险方程,共涉及21320名中国参与者。外部验证在两个独立的中国队列中进行评估,这两个队列分别有14123名参与者和70838名参与者。此外,研究人员对该模型性能与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指南中报道的汇总队列公式(PCE)进行了比较。

在超过12年的随访过程中,在衍生队列的21320名中国参与者中,1048名参与者发生了第一次ASCVD事件。针对不同性别的方程C-统计对于男性和女性分别为0.794(95%CI,0.775-0.814)和0.811(95%CI,0.787-0.835)。预测率与观测率相似,男性校准χ2为13.1(P=0.16),女性为12.8(P=0.17)。该模型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的验证在随后的分析中得以实现。与中国模型相比,PCE具有较低的C-统计,男性具有较高的校准χ2。

对于中国人群十年ASCVD风险预测,该项目开发的有效工具具有良好的性能,这将有助于提高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管理。

【3】JACC:Canakinumab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结构或功能无显著影响

来自英国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canakinumab vs 安慰剂抑制IL-1β与对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由磁共振成像进行测定。

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和2型 或葡萄糖耐量降低的患者(n=189)随机接受安慰剂(n=94)或canakinumab每月150mg(n=95),共计12个月。他们接受了颈动脉和主动脉的磁共振成像。

在主要功效和安全性终点方面,canakinumab与组安慰剂相比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在3个独立的解剖部位进行测量时,平均颈动脉壁面积没有统计学显着的变化,并且对主动脉扩张性没有影响。与安慰剂相比,canakinumab组患者在12个月后平均颈动脉壁面积的变化为-3.37mm2。在3个月(几何平均比[GMR]:0.568; 95%置信区间[CI]:0.436至0.740; p<0.0001)和12个月时(GMR:0.56; 95%CI:0.414至0.758; p=0.0002),与安慰剂相比,canakinumab可显著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12个月时,与安慰剂相比,canakinumab可显著降低脂蛋白(a)水平(约4.30mg/dl[范围:-8.5至-0.55mg/dl]; p=0.025],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GMR: 1.20; 95% CI: 1.046 至1.380; p=0.01)。在这些患有2型 或葡萄糖耐量降低的患者中,对于使用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估的任何指标,canakinumab与安慰剂相比没有效果。

Canakinumab对血管结构或功能的测量没有统计学显著影响。Canakinumab减少了炎症标志物水平(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却适度升高。

【4】Circulation:中国-PAR计划——制定我国10年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的预测模型

对个人风险的准确评估对指导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很有价值的。然而,常用的预测模型主要是在白人人群中制定的。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开发和验证中国人群ASCVD的十年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21320中国受试者中,对两个前瞻性研究统一进行随访作为推导队列形成10年ASCVD风险预测模型。有123 14和838 70名受试者的两个独立的中国队列中进行外部验证。此外,与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报告指南报告的PCE进行比较该模型的性能。

结果:对21320人进行为期12年的随访,1048人第一次发生了ASCVD事件。性别特定的模型,男性和女性的C-statistics分别为0.794(95% CI,0.775-0.814)和0.811(95% CI,0.787-0.835)。预测率与观察率的相似,如男性和女性的的校准χ2分别为13.1(P=0.16),12.8(P=0.17)。随后的分析中,研究者的预测模型获得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的验证。与中国模型相比,男性中PCT有较低的C统计量,较高的校准χ2。

结论:研究者在中国人群中开发了10年ASCVD风险预测的有效工具,这将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初级预防和管理。

【5】Nat Commun:双基因激活或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直接相关

近日,来自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两个治疗动脉疾病(比如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药物靶点,通过利用蛋白质组学对大量分子进行筛选,研究者鉴别出了两种PARP家族蛋白:PARP9和PARP14,这两种蛋白或许能够作为巨噬细胞激活的调节子,而巨噬细胞的激活同动脉疾病的发生直接相关,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虽然巨噬细胞的激活机制至今仍然没有被完全阐明,此前有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其血栓并发症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本文中研究者Masanori Aikawa博士及其同事在蛋白质水平上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了研究,来确定到底是哪种分子参与了巨噬细胞的调节。

最后研究者将目光锁定到了两种蛋白质上,他们沉默了巨噬细胞中每一种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抑制PARP14或许就能够增加巨噬细胞的表达,同时抑制PARP9就会产生相反的效应。研究者希望这种基于假设产生的方法能够简化药物开发的漫长过程;同时他们还利用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而这取决于网络分析,这种分析就能够帮助预测哪种通路很有可能会控制所研究的效应以便研究者能够优先考虑这些途径。

【6】Stroke: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复发: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VS阿司匹林

由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预防复发性脑缺血的发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vs阿司匹林单独治疗可能更有效。然而,没有明确的证据。

方法:在这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研究者随机对358例疑似大动脉粥样硬化起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48小时内服用氯吡格雷(75 mg/d无负荷剂量)联合阿司匹林(300 mg负荷剂量后100mg/d)或单用阿司匹林(300 mg/d负荷后100 mg/d)治疗30天。主要预后为30天内磁共振成像出现新的有症状或无症状的缺血灶。次要预后为30天的功能残疾,临床卒中复发及主要血管事件复合。安全预后为任何出血。

结果:358例患者中,334例(每组167例)完成随访磁共振成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组之间的30天新的缺血性病变复发率相当(36.5% vs 35.9%;RR,1.02;95%CI,0.77-1.35;P = 0.91)。复发性缺血性病变,94.2%例临床无症状。在2组之间的次级预后无显著差异。联合组出血风险比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组高,但差异不显著(10.7% vs 16.7%,P = 0.11)。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发生一次出血性卒中。

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能不优于单用阿司匹林预防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新发的缺血性病变及临床血管事件。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