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rtane教授:中国临床研究在过去10年取得了巨大进展,我觉得这非常惊人。论坛报:我们看到,过去20年间中国介入心脏病医生在全球临床研究及技术交流方面迅速地从旁观者成长为积极参与者。
Ajay J. Kirtane教授
论坛报:您是CIT的老朋友了。据徐波教授介绍,您今年在会议筹备和日程设计方面贡献很多。能否请您分享今年在设计一些重点专场的想法,例如第八届临床研究专题研讨峰会?通过这样的设计,您希望传递哪些新的、特别的信息吗?
Kirtane教授:中国临床研究在过去10年取得了巨大进展,我觉得这非常惊人。我认为类似于本届CIT临床研究专题研讨峰会的活动对中国临床研究有一定推动作用。从试验设计、受试者招募到结果展示,对以上各方面临床研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对我们当前开展循证医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论坛报:3 月17日将举行一场极为有趣的专场,讨论研究临床问题的3种最常用工具——随机临床试验(RCT)、登记研究和荟萃分析——的优缺点。我们现在了解,没有 任何一个研究工具是“万能药”,我们需将它们结合使用,才能了解临床问题的全貌。您对这个话题有怎样的评论?作为一名资深研究者,对一位试图解读RCT、 登记研究或荟萃分析结果的同仁,您最核心的建议是什么?
Kirtane教授:所有研究结果的解读都需要基于对数据产生过程的全面理解,其应用也需要考虑日常患者诊疗的特定情境。即便是RCT亦可能具有致命瑕疵。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类型的研究工具能够“完胜”其他研究,原因在于所有研究均有局限之处。关键在于认识到各种研究工具的优缺点。
论坛报:对您而言,CIT 2016中您“必须参加”或“最为期待”的专场有哪些?为什么?
Kirtane教授:能看到来自阜外医院新导管室的示教演示,我非常兴奋!我从多方得知阜外医院在之前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改进。能亲身在这里进行现场操作,我觉得太荣幸了!
论坛报:我们看到,过去20年间中国介入心脏病医生在全球临床研究及技术交流方面迅速地从旁观者成长为积极参与者。据您观察分析,是什么在驱动以上变化?我们目前缺少什么?如何才能从积极参与者升级为领导者?
Kirtane教授:对我来说手术经验和手术量是无可取代的。中国患者数量如此庞大,令人难以置信,并且由于医疗卫生系统的地域化,诊疗尤其集中于特定的几个医疗中心。我认为目前关键在于临床试验的扩展,以回答临床上的一些基本、根本的问题。我们已经见证了类似进展,但仍需继续发展。
论坛报:众所周知国际性交流与协作是快速发展的捷径。CIT为很多中国介入心脏病医生架起了链接全球顶级专家和机构的桥梁,使之获益。现临床试验、论文发表、见习访 问以及座谈研讨等各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协作越来越频繁,您认为有效、高效(“双赢”、“协同效应”)的国际合作的秘诀是什么?
Kirtane教授:中国已成为国际介入心脏病大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我们都非常积极地与中国同事们展开合作。我认为坦诚相待、公开对话是合作的必要前提,并且我们已在多方面体验到了国际合作产生的“协同效应”。我认为“双赢”已经实现。我们只需借此东风趁势而上。
论坛报:如果您受邀参与接下来5年CIT的学术日程设计,您希望带来哪些新颖、重要的想法和变化?
Kirtane教授:我认为我们非常需要在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提升年轻的未来领导者。看到年轻、有活力的一代逐渐崛起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我们需要尽全力促进和引导他们的崛起。
论坛报:您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您的临床成就都让人惊叹,尤其是您还如此年轻。我们也留意到您感兴趣的介入心脏病学相关话题非常广泛。您曾担任CIT青年医师研究奖的评委,您如何评价中国青年一代介入心脏病医生呢?对于力争成为明日之星或领导者的后辈,您有何建议?
Kirtane教授:非常感谢您的夸奖。对我来说,关键在于保持动力以及获得成长机会。年轻医生经常被困在自身成长潜力受到抑制的情况之中。我个人对所遇见的中国青年介入心脏病医生印象深刻,我一直希望他们能够找到有助其成长和成功的环境。
论坛报:本届CIT大会的最后一天设置了半天的“互联网医疗(E-health)”专场,这在CIT历史上是首次。该专场内容将涉及大数据、数字革命和患者在线服务等话题。您如何评价E-health在改变、甚至“变革”心脏病学中的作用?
Kirtane教授:这 是医疗的新前沿,我也的确从中发现了改写“游戏规则”的机会。但互联网医疗还不是一个全面成熟的系统,有许多关键问题还需解决。例如,“大”数据并不一定 是清晰和精细的数据。相似地,E-health和在线服务的最佳应用策略也需要进一步阐明。也是因为如此,公开讨论此类创新才尤其重要,我们才能进一步提 炼、改善它们,并确定这些技术的最佳应用策略。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