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13年中,CIT在加强与学术、医疗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基础上,也与学术期刊进行紧密合作。2015年,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CCI)与CIT合作出版了以“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研究最新进展”为主题的中国特刊。2016年,CIT首次设立CCI-CIT特刊专场。经中美双方审稿专家评议,最终9篇论文入选今年的CCI-CIT特刊,其中4篇的作者受邀在3月20日的CCI-CIT特刊专场作报告,并由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CAI)专家进行一对一
在过去的13年中,CIT在加强与学术、医疗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基础上,也与学术期刊进行紧密合作。2015年,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CCI)与CIT合作出版了以“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研究最新进展”为主题的中国特刊。2016年,CIT首次设立CCI-CIT特刊专场。经中美双方审稿专家评议,最终9篇论文入选今年的CCI-CIT特刊,其中4篇的作者受邀在3月20日的CCI-CIT特刊专场作报告,并由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CAI)专家进行一对一现场评议。
报告一
慢性完全闭塞介入治疗中围术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及其疗效:前瞻性单中心PCI注册结果
报告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张奇评议专家:Dongming Hou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颇高。既往研究证实,围术期心肌损伤(PMI)与远期预后不良相关。
该研究筛选了701例连续性CTO尝试PCI治疗的患者,最终入选629例导丝成功通过者,其中115例为PMI组 [术后12~24小时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3倍正常值上限],其余为对照组。结果显示,PMI组有更多患者既往接受过冠脉旁路手术(4.3%对0.6%,P=0.001)、多支血管病变(48.7%对38.3%,P=0.06)及右冠脉CTO(56.5%对31.9%,P<0.001);术后有更多患者存在分支血管闭塞(46.1%对15.0%,P<0.001);同时逆向PCI的比例也更高(6.1%对1.8%)。PCI操作即刻成功率在PM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90.4%对96.7%)。术后1年随访表明,PMI组患者严重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显著增加(12.2%对4.1%,P=0.001),其中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增加尤为显著(8.7%对2.1%)。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发生PM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后最终血流TIMI 0~1级(P=0.02)、分支闭塞(P=0.009)、逆向PCI(P=0.04)和既往CABG(P=0.01);而PMI本身也是术后1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4)。
研究结果提示,CTO-PCI围术期PMI的发生率仍较高,临床预后也较差。在对CTO-PCI热情高涨的时代,仍须注重CTO-PCI时PMI这一不良事件及其后果。
报告二
“真性分叉病变”真的可以被认为是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急性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吗?一项单中心1200个连续分叉病变的回顾性分析
报告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张冬评议专家:Ajay J. Kirtane
在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单支架策略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通常认为真分叉病变可导致急性分支闭塞。该研究对连续纳入的1170例患者的1200处分叉病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以探讨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入选的病变分为真性分叉(n=294)与非真性分叉(n=876)两组。在真性分叉组中,依据预扩张后主支和分支的狭窄程度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Ⅰ组(主支和分支的狭窄程度都<中位数);Ⅱ组(主支或分支其中仅1个狭窄程度≥中位数);Ⅲ组(主支和分支的狭窄程度均≥中位数)。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尽管真分叉组急性分支闭塞的发生率较非真分叉组高(14.0%对5.1%,P<0.01),但真分叉病变不能作为急性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另外,对真分叉组的亚组分析发现,尽管Ⅰ组的分支闭塞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和Ⅲ组(7.4%对 13% 对22%, P=0.025),但Ⅰ组和非真分叉病变组间分支闭塞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7.4% 对5.1%,P=0.53)。该研究结果驳斥了传统观点,采用事实论证了真分叉病变并非单支架策略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分支发生急性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同时强调了预扩张对分叉病变处理结果的影响十分重要。
报告三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血管成形术中应该用比伐芦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BRIGHT试验亚组分析
报告者:沈阳军区总医院 梁振洋评议专家:Spencer B. King
该研究为BRIGHT研究女性亚组分析结果。在BRIGHT研究中(n=2194),女性患者共392例,其中比伐芦定组127例,肝素联用或不联用替罗非班组265例。主要临床有效性终点为术后30天的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再梗、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卒中等严重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以及全部出血事件],次要临床有效性终点为术后30天MACCE及BARC分级的出血事件。结果显示,对于女性急性心梗患者,比伐芦定组相比对照组术后30天NACE发生率更低(6.3%对21.5%)、出血发生率更低(2.4%对12.8%,其中BARC 2~5级的中重度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6%对7.2%)。术后30天MACCE以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3.4%对9.4%, P=0.055;0%对1.1%,P=0.229)。多因素分析显示,应用比伐芦定、经桡动脉入路以及他汀类应用均为女性急性心梗患者术后30天NACE的独立保护性因素。比伐芦定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的应用,可有效降低临床出血事件发生率。
报告四
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之间的关系: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报告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冯沅
评议专家:Ted E. Feldman
近期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占全球死亡原因第3位。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COPD患病率高达8.2%,经转诊需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TAVI)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合并COPD。对不能接受外科手术换瓣或手术风险高的AS患者而言,TAVI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已获证明。既往研究表明,合并COPD将增加外科换瓣术后死亡风险,COPD对TAVI术后预后的影响也颇受关注,但目前临床证据说法不一。研究者就此进行了荟萃分析。
在纳入的28项研究中,共有51530例转诊进行TAVI的患者,平均年龄82.1岁,平均Logistic EuroSCORE 20.34%,报告的COPD患病率为12.5%~43.4%。分析发现,COPD将降低术后近期及远期生存率、并增加患者心源性死亡风险。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是否合并慢性肾脏疾病、以及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可以预测COPD患者接受TAVI的获益大小。因此,在TAVI术后应重视对既有COPD的控制和管理,以确保患者的术后获益。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