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合纵连横,借物联网胸痛中心急救提速2

作者:本报驻地记者 徐平鸽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12-18
导读

         病例1:63岁的刘某晚饭后,像往常一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觉得胸口有点不舒服。刘某未在意,仍斜靠在沙发上休息。不一会儿,胸口疼痛感越来越明显,开始出现头晕症状,患者在起身准备服药时,未走几步便晕倒在地。
病例2:李先生因突发剧烈胸痛并很快意识丧失被120急送至四会市人民医院,在完成基本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经常规升压药物处理后,仍测不到血压,意识未恢复。

合纵连横,借物联网胸痛中心急救提速

  在胸痛患者中,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较常见的一种类型。鉴于再灌注延迟是影响STEMI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2010年10月欧洲心血管病学会和心胸金宝搏版本 会共同发布了《欧洲心肌血运重建联合指南》,提出对于STEMI患者,应该在首次医疗接触(FMC)后2小时内完成急诊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将原来的D-to-B为90分钟的标准改为FMC-to-B为120分钟。

  FMC-to-B包括了患者到达具备急诊PCI条件的医院之前的基层医院急救和转运过程。胸痛中心只有全程关注从患者发病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各个环节,通过多学科(包括120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FMC-to-B才有可能达标。

  2011年3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以下简称“总医院”)以本院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为核心,成立了中国首个军民区域协同胸痛中心,借助“扁鹊飞救”12导联心电图实时传输生命监护系统建立了远程重症监护病房(ICU)和移动ICU,并据此与30多家基层网点医疗机构连接,合纵连横,为急诊胸痛患者救治提速。

  突破传统模式,改写急救临床路径

  传统的医学模式是:患者突发胸痛,拨打120, 120派车将患者接送到医院,再根据病情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准备介入治疗等,耗时长。

  通过运用十二导联远程实时传输系统,胸痛中心专家实时查看患者患者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氧、血气和肌钙蛋白等生命体征监测数据通过无线3G或卫星信道传到总医院监控中心或专家的笔记本电脑及智能手机监护界面,实现中心专家与抢救现场医护人员的协同救治,同时为我院的院内救治赢得时间。

  该系统的运行,改善了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临床路径,将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提前到救护车上进行,同时启动导管室和相关科室的准备工作,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患者到达医院后,准备工作已完成,使院前急救时间平均缩短了30分钟。

  配置专业化院前急救队伍和移动ICU转运系统

  胸痛中心配备了十二导联远程实时传输系统、GPS定位跟踪管理系统、车载呼吸机、心脏临时起搏器、人工心脏按压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等急救设备,并由专业院前急救队伍出诊。对于病危患者,可以在转运途中将与患者生命息息相关的信息,通过3G或卫星信道持续传送到总医院监控中心,通过专家实时的指导抢救,最大程度地提高急危重症病人转运的安全性。这种按照ICU标准配置的救护车系统称之为“移动ICU”。

  移动ICU的建立,彻底改变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必须就地抢救的传统观念,使得更多的该类患者可以被转运到具有急诊介入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抢救,显著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军民区域协同,共建胸痛急救网

  总医院现已和广东省内的基层军队医院、干休所、县医院、社区医院、边防站3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急救网络,创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物联网的军民协同救治新模式,并为军地重大活动和去年8月份深圳大学生运动会做了医疗应急保障,成功地为大学生运动会期间突发胸痛的患者进行了远程会诊与救治指导。

  多渠道传输模式, 全天候无边际监测

  对于需要全天候监护的院内外患者,联网医疗机构可以通过3G手机实时将十二导联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氧等生命体征数据传到总医院监控中心,实现中心专家对患者无边界监测。

  该系统平时可通过WIFI、以太、3G网络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传输到总医院监控中心,一旦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将立即转为卫星传输,使本系统具有全天候、广覆盖、抗灾害、军民两用、平战结合、灾备应急,抵御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真正成为拯救生命的快速反应平台。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

  胸痛中心的建立使专家能随时参与院前急救,挽救更多生命

  2012年5月的一天晚上,家住广州江海大道某小区63岁的刘某晚饭后,像往常一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觉得胸口有点不舒服。刘某未在意,仍斜靠在沙发上休息。不一会儿,胸口疼痛感越来越明显,开始出现头晕症状,患者在起身准备服药时,未走几步便晕倒在地。

  家属立即给附近医院打急救电话,医生到场后对刘某进行心电图检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鉴于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医生立即连接上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的远程心电监护急救系统,将患者信息上传至该院胸痛中心终端。

  该院心血管内科专家通过手机查看了实时传输的12导联心电图和各种生命监测信息,明确诊断后立即开始指挥现场医生进行抢救和转运,同时通知导管室人员迅速到位,准备各种急救设备,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做好了一切接诊准备工作。

  不到半小时,患者就送到该院,由于早已掌握了患者的病情、确定了抢救方案,并与家属进行了电话沟通,从救护车上抬下来的患者被直接送到导管室接受紧急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创造了患者从进入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时间24分钟的世界领先记录(这个指标的国际标准是90分钟)。快速而成功的抢救手术使得患者很快转危为安。

  病例2

  移动ICU,让更多急危重症患者得以重生

  2012年2月18日,家住广东省四会市的李先生因突发剧烈胸痛并很快意识丧失被120急送至四会市人民医院,在完成基本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经常规升压药物处理后,仍测不到血压,意识未恢复。

  情急之下,该院立即启动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急救网络救治预案,迅速连接“扁鹊飞救”监护系统,将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和生命监测信息传输到胸痛急救网络上。广州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接到通知后立即通过手机查看了患者的监护信息,并迅速指挥现场医生调整抢救措施,实施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人工心脏按压维持基本循环,同时派出移动ICU救护车赶赴现场。70分钟后移动ICU到达现场,立即开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使患者的收缩压提升到86 mmHg,血氧饱和度回升到95%,并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转运到广州总医院。

  转运途中在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的同时,医生完成了紧急介入治疗术前准备,医院则提前启动了导管室。当移动ICU救护车到达医院时所有准备工作已完成,患者被直接送进导管室接受紧急介入治疗。38分钟后患者完全闭塞的前降支被重新开通,52分钟后手术结束。患者的临床情况迅速趋向稳定,8天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