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在基因表达、蛋白功能、能量代谢和病理生理等很多方面和机体其他系统密切关联甚至高度“同源”。心肌肥厚既可见于原发性心肌病,也可能是一种继发性病变,医生应关注患者其他系统病变情况。
神经内科专家谈:疾病诊断要有整体观念
线粒体病,值得各科医生重视的一组疾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赵重波
疾病临床表现纷繁复杂,若不从整体把握,就会出现“一叶障目”的遗憾。
心脏在基因表达、蛋白功能、能量代谢和病理生理等很多方面和机体其他系统密切关联甚至高度“同源”。心肌肥厚既可见于原发性心肌病,也可能是一种继发性病变,医生应关注患者其他系统病变情况。
该患者最早表现是乏力,不同专科医生考虑角度不同。神经科医生若怀疑乏力是器质性改变,则往往考虑可能有神经肌肉病变,而对患者进行全身肌力检查和血清肌酶测定。患者最初被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若随后的诊断方向只局限于心脏,那将不利于寻找真正的病因。朱峰等医生观察到患者行走鸭步、血清肌酶持续增高,进而怀疑患者合并有骨骼肌损害,从整体观念出发,考虑为肌肉疾病合并心肌病变,随后经肌电图证实有骨骼肌损害,最终结合其乳酸水平和骨骼肌、心肌活检组织超微病理表现确诊为线粒体病。须指出的是,骨骼肌活检病理诊断应采用冰冻切片,如果有线粒体功能异常,可在Gomori染色、琥珀酸脱氢酶(SDH)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染色中发现异常,可与电镜检查结果互为补充印证。
在已知的疾病谱中,除肌炎和药物性因素等少数情况外,骨骼肌病变合并心肌病变几乎均系遗传因素所致(见右表)。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管玉青
线粒体病是因线粒体DNA(mtDNA)或编码呼吸链相关蛋白的核DNA(nDNA)突变/缺失引起线粒体结构、功能异常,继而导致多脏器受累的一组疾病。
临床诊断 线粒体病可累及多个器官,患者可表现为卒中样发作、癫痫、肌病、乳酸性酸中毒及心脏、肾脏、胃肠道、内分泌、耳、眼等器官损害,累及心肌可表现为心律失常、肥厚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体型多瘦小,可有智能障碍;患者可因首发症状就诊心内科、消化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不同科室,临床医生对线粒体病的认识应重视和提高。
该患者以乏力、呼吸困难及心脏异常体征为突出表现,难能可贵的是,心内科医生注意其体型瘦弱、四肢纤细、鸭步等体征,检查了血乳酸和丙酮酸、肌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及进行骨骼肌、心肌活检等,并为其亲属也做了心电图检查。
生化诊断 血清乳酸水平对该病诊断极为重要,乳酸>0.25 g/L,乳酸/丙酮酸比值>20时,提示线粒体呼吸链氧化酶功能障碍;脑脊液乳酸升高(>0.20 g/L)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乳酸检查强调操作规范,如静脉置管取血(勿用止血带)、标本快速送检等。须注意,乳酸水平正常并不能排除线粒体病。
病理诊断 肌肉活检是诊断线粒体病的重要手段, 应进行冰冻切片、多种组化染色和酶组化染色。改良Gomori染色见破碎红纤维(RRF)、COX缺失和SDH强反应性血管( SSV)是诊断线粒体病的重要病理学依据,同时,还应鉴别其他原因导致的上述改变(如老年性改变、药物相关性肌肉损害等)。电镜取材量极少,经超薄切片后发现RRF的概率较低,故不强调电镜检查诊断该病。本病例因客观条件所限未得到骨骼肌特殊染色结果,颇为遗憾。
基因诊断 mtDNA突变分析诊断线粒体病最敏感,但人类同质多态性mtDNA常见,应鉴别生理性与病理性突变,宜从组织或尿液中提取DNA检测(外周血检测阳性率较低)。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