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识心肌肥厚病因 不能只在“心”中2

作者:朱峰 李景东 程翔 曾秋棠 廖玉华 汪晶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12-04
导读

         患者血清肌酶已明显升高,肌电图检查也发现肌肉损害证据,还接受了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听力、眼底及颅脑MRI)。

  [接《识心肌肥厚病因 不能只在“心”中1》]

识心肌肥厚病因 不能只在“心”中

  制定治疗方案

  患者血清肌酶已明显升高,肌电图检查也发现肌肉损害证据,还接受了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听力、眼底及颅脑MRI)。

  组织活检明确诊断 确诊线粒体病要进行病理活检。首先进行患者容易接受的骨骼肌活检,病理结果见C2版图2A、3A。[作者注:也可对骨骼肌组织进行Gomori染色,若见肌细胞内线粒体堆积,破碎红纤维(RRF)和糖原脂肪增多,也考虑线粒体肌病,但本中心无该染色技术,故行透射电镜检查。]

  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多个嗜心肌病毒IgM(+),心肌肌钙蛋白(cTnI)升高及心包积液,不能排除病毒性心肌炎,故行心肌活检,排除了肥厚型心肌病及心肌炎而证实为线粒体心肌病(C2版图2B、3B),且心肌损害较骨骼肌更重。

  目前线粒体病无特效治疗,通常给予:① 改善线粒体三羧酸循环能量代谢障碍,辅酶Q10是该循环的重要辅酶,有充分证据表明补充辅酶Q10对治疗有帮助; ② 补充肌酸,当某细胞(如肌细胞)对三磷酸腺苷(ATP)需求量超过其本身线粒体的负荷时,肌酸可快速合成ATP以供给能量;③ 补充L-肉毒碱,促进细胞内丙酮酸脱氢酶活性、葡萄糖氧化利用、脂肪酸穿过线粒体膜进行氧化供能,改善乏力; ④ 治疗心衰,因主要表现舒张功能障碍,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但可能加重三羧酸循环障碍,故该患者未用;⑤ 线粒体病累及心脏者可尽早考虑心脏移植。

  评估预后

  线粒体病累及心脏多表现为均匀肥厚型心肌病及舒张功能障碍,随病情进展而出现心脏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左室射血分数下降,也常累及心脏传导系统致传导阻滞,预后极差,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心脏损害患者(75%对26%),仅有18%的线粒体心肌病患者存活到16岁,多死于心衰或心源性猝死。

  ■专家意见

  心内科专家谈 心肌肥厚病因鉴别不能仅依靠影像学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廖玉华

  朱峰等医生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和化验结果,对心肌肥厚病因进行鉴别,最后明确诊断线粒体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以心肌显著肥厚及家族遗传背景为特征,是心肌肥厚的主要病因,但不是唯一病因(见右图)。

  临床医生对影像学提示的心肌肥厚,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和查体,并结合必要的特殊检查,鉴别心肌肥厚病因,而不能简单根据影像学结果进行诊断。

  在不同的心肌病中,心脏磁共振成像(MRI)特别是延迟显像呈现出的特点不同,是诊断心肌病病因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而心肌活检及基因诊断(如高通量的二代测序技术)可能为心肌病诊断提供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心肌和骨骼肌活检不仅要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更重要的是进行超微病理检查,不少单位仅完成组织病理检查而未能诊断出线粒体肌病。

  北京协和医院 方理刚

  心肌病病因诊断很重要,与治疗和预后有关。 诊断左室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病:

  · 诊断前应除外高血压、主动脉瓣口狭窄、先心病等疾病。

  · 以左室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病可见于原发性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低、肢端肥大症和嗜铬细胞瘤等)、代谢性疾病(线粒体病、糖原累积病、Danon病、Fabry 病)、淀粉样变性以及神经系统疾病(Friedreich共济失调、各种类型的肌营养不良)。

  原发性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以左室明显肥厚而左室呈高动力状态(左室射血分数增加)为特征的心肌病,左室腔正常或偏小,其中以室间隔心肌非对称肥厚最为常见。但其他疾病(包括Fabry病、糖原累积病、Friedreich共济失调、线粒体病等)伴发的心肌病,心肌影像学表现及血流动力学有时酷似HCM,亦可表现非对称性肥厚、左室流出道梗阻,因此常被误诊为HCM。因此,单凭影像学来明确心肌病的病因有时很难,需要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甚至病理组织检查特殊染色技术、酶学检查、电镜超微结构和基因学检查来明确。

  本例为年轻患者,① 有神经系统症状、持续骨骼肌损害、预激综合征、心包积液等表现,难以用HCM解释全貌,心脏MRI亦不支持;② 超声心动图和心脏MRI示左室肥厚比较均匀,且极度肥厚(最厚处达4 cm),这在HCM中极罕见;③ 除了患者智力正常,本例的临床表现亦很像Danon病,这是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性溶酶体病,为编码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AMP-2)的基因突变所致,典型者表现心肌病(心室肥厚合并预激综合征)、骨骼肌病和智力发育迟缓三联征,男性通常在20岁前出现心脏症状。因此,本例如不通过肌组织活检进行病理、电镜超微病理检查,最终难以确诊线粒体病。

  线粒体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心肌病可见于线粒体病的不同亚型,最常见于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ELAS),有心肌病的患者中约半数出现心衰,30岁前死亡率达70%。

  本例患者左室极度肥厚,是心源性猝死(SCD)的高危人群,但是,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此类患者的确切适应证尚不明确。

  小儿心内科专家谈 重视线粒体心肌病患者的家系筛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金梅

  随着医学的进步,线粒体病在临床越来越受到重视,线粒体是细胞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细胞有氧呼吸基地和能量产生场所。

  20世纪60年代初,线粒体病的概念开始被提出,即线粒体结构、功能缺陷可能导致疾病。其中,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肌能量代谢异常,临床表现为心肌病,称为线粒体心肌病。2006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及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心肌病分类已将其归为原发性心肌病中的遗传性心肌病,即线粒体心肌病与遗传有关。

  线粒体心肌病以肥厚型心肌病表现最常见,已发现多种基因突变与其相关,基因突变导致氧化磷酸化受损,ATP合成、利用障碍,心肌细胞长期处于能量缺乏状态,导致心肌代偿性肥厚增生。进行无创性的线粒体功能检测,测定外周血白细胞中的线粒体呼吸链5种复合酶活性对诊断有临床意义。

  通常根据患者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结果对心肌病进行分型,并针对性地筛查一级亲属心肌病[生化(包括心肌酶学)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再做外周血相关酶学及基因检测,如有线粒体突变再做肌肉活检检测],依据筛查及诊断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给予一级亲属遗传学咨询;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一级亲属加强随访,警惕其病情加重;以心肌病为主的线粒体异常,即使发现时是单一病变,亦应随访患者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异常;线粒体病有随年龄加重的特点;减少感染和精神刺激,从而避免能量消耗而诱发患者疾病加重。

  目前尚无针对线粒体心肌病特效治疗方法,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心肌病的一般治疗及并发症的对症治疗,可应用辅酶Q10、大剂量B族维生素等。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周开宇 华益民

  线粒体心肌病的线粒体DNA(mtDNA) 突变逐渐阐明,应重视患者家系调查及基因筛查,并发展非分裂细胞中保留并表达的载体系统以实现基因治疗。患者和母系亲属中常有心脏外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如身材矮小、听力缺失、肌张力低下、偏头痛、乳酸性酸中毒。线粒体心肌病也可散发,是由引起线粒体损伤的单或多因素联合作用导致的心肌病,如酒精、缺血、某些药物(阿霉素、叠氮胸苷等)可导致心肌病,尤其是与心肌缺血有关的mtDNA 缺失突变。

  线粒体心肌病常表现为HCM或扩张型心肌病(DCM)。该患者HCM表现重,HCM致SCD率为15%~19%,患者最大左室壁厚度≥3 cm 是SCD独立危险因素,慢性心衰、心律失常等因素叠加会增加风险。置入ICD是目前减少SCD最确切有效的方法,预防重点是潜在、可能致SCD的心律失常。

【未完待续,接《识心肌肥厚病因 不能只在“心”中3》】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