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肾癌诊治指南 (2015版)》 修订会在京召开
《中国肾癌诊治指南(2015版)》修订会于 2015年 8月15日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军教授主持,来自全国 5大肿瘤专科医院泌尿肿瘤专家以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等国内共计二十余家医院顶尖泌尿外科专家以及肿瘤内科和病理科等相关学科专家汇聚一堂, 就目前肾癌的治疗现状、 临床规范进行了充分讨论,结合近两年来国内外肾癌的新进展 提 出 了《中国肾癌诊治指南2015 版》的修改意见。
指南修订讨论现场
背景
肾癌是我国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晚期肾癌治疗领域发展迅速, 改变了该疾病的治疗模式与预后。为了分享学科发展成果、 推动和实施规范化的肾癌多学科综合治疗(MDT)以及临床协作 研 究 , 2013 年 CSCO 委 托 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中国肾癌诊治指南(2013 版)》, 由孙燕院士、秦叔逵教授担任编写顾问, 郭军教授及马建辉教授担任编写组长, 叶定伟、周芳坚以及何志嵩教授担任副组长, 于当年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期间正式发布, 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指南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肾癌指南以及欧洲泌尿学会(EAU)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临床实践,体现了国内肾癌规范化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泌尿金宝搏版本 分会(CUA)编写的 CUA 肾癌指南侧重外科治疗, 而 CSCO 肾癌专家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肾癌诊治指南更侧重于晚期肾癌的综合治疗及 MDT理念, 注重临床实践及其实用性。
近两年来, 肾癌研究领域已取得了快速进展, 如: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当前中国已有了肾癌单独的流行病学数据, 最新发布的 2011年中国肾癌发病率为 3.35/10 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5位; 2016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推出新版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 对于肾细胞癌也将增加一些新的亚型。因此,《中国肾癌诊治指南(2015 版)》在这些方面进行了部分内容更新。新版指南将会继续原有指南的宗旨,贴近中国临床实践,引领未来方向,从而指导中国肾癌患者的临床治疗 。《中国肾癌诊治指南(2015版)》将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并将在 2015 年 9 月召开的全国临床肿瘤大会期间正式发布,该指南将进一步规范中国肾癌的临床诊治,造福于广大患者。
全体专家合影
新版指南亮点
保留肾单位手术在近年来已获得广泛开展,其治疗益处已得到了全面认识,因此新版指南对其适应人群、长期预后进行了进一步明确。而对于晚期肾癌的手术治疗、尤其是转移灶的手术价值的确定,更提倡 MDT 以实现患者治疗获益最大化。对于肾癌患者(特别是高危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 靶向药物辅助治疗临床研究结果已逐步揭晓, 证实不能获益, 因此对于肾癌术后患者, 密切观察随访仍然是首选的治疗推荐。
在晚期肾癌治疗方面, 近两年,依维莫司以及阿昔替尼先后在我国获得批准用于晚期肾癌的二线靶向治疗, 为中国的晚期肾癌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国内用于晚期肾癌的靶向药物达到 4 种, 随着国内用药经验的增多, 指南内容更加贴近中国的临床实践, 不再是国外指南的原文引进, 更多是中国特色, 如索拉非尼的增量给药等。但单纯靶向药物二线治疗效果仍有限, 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仅 4~6 个月,因此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最新有研究表明, 乐伐替尼联合依维莫司的联合靶向治疗取得较长的 PFS时间——近 15个月, 这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靶向药物联合方案有可能成为晚期肾癌二、 三线治疗选择, 国内已经启动类似临床研究。另外, 国内也进行了索拉非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的初步临床研究,成为国内的经验推荐。
以程序性死亡分子 1(PD-1)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用于晚期肾癌的Ⅰ期、 Ⅱ期临床研究证实了生存获益。近期揭晓的 nivolumab 与依维莫司对照用于晚期肾癌二线治疗的随机Ⅲ期临床研究提前到达研究终点, 这说明晚期肾癌的免疫治疗时代即将来临, 并将会改变晚期肾癌的治疗模式, 从而不再是靶向治疗一统天下的时代。
-
第十七届CSCO大会在厦门召开
2014年9月17日-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