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消融治疗已经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肝切除、肝移植一样,属于治愈性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微创性、安全性和可重复性。但是随着这项技术的推广,适应证的不断拓宽,肝癌消融治疗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造成了“微创治疗不微创”的尴尬局面。如何在强调肝癌“根治消融”的前提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是每一位消融医师努力的方向。
肝癌的消融治疗已经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肝切除、肝移植一样,属于治愈性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微创性、安全性和可重复性。但是随着这项技术的推广,适应证的不断拓宽,肝癌消融治疗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造成了“微创治疗不微创”的尴尬局面。如何在强调肝癌“根治消融”的前提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是每一位消融医师努力的方向。
以预防为主
国内外资料显示,经皮肝癌消融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0.3%~0.5%,其中大出血和肠穿孔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若发生严重并发症,显然与消融的微创特点相悖。此外,患者和家属对于微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这也是医患纠纷发生的隐患。因此,从事消融治疗的医生在强调“微创”的同时,一定要注重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把预防并发症作为设计治疗方案的第一原则。
在预防消融并发症时,要严格掌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尤其是对于消融技术的初学者,遇到直径为3~5cm、肝脏外周型肝癌、邻近肝门的难治性肝癌时,可以选择其他治疗手段或者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不要勉强而为。
选择适合的影像引导方式和消融设备
影像引导方式和消融设备的选择不当是并发症发生的重要诱因,而各种影像引导技术、消融设备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陷,需要消融医师全面认识和掌握。例如,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引导方式是超声引导和CT引导技术。超声具有实时引导、实时监控消融过程的优势;而CT引导定位精确、无盲区,可以显示进针路径、穿刺针、肿瘤及瘤旁脏器,但由于不能实时引导,穿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常用的消融设备,按照能量源的不同分为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刀消融等;按照消融针的外形,又可以分为直针、伞状针等。不同设备在消融时间、消融范围、布针方法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因此,要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肿瘤病理类型、病灶数目、病灶位置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影像引导方式和消融设备,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安全地获得精准的个体化消融治疗。正如人们常说的,“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合理应用辅助技术
当肿瘤位于肝脏的外周边缘时,常邻近重要脏器,例如胃、结肠、胆囊、十二指肠、右肾、心包。肿瘤消融获得完全灭活的安全范围应至少达瘤周0.5~1.0cm。因此,肿瘤完全消融时,可能会导致邻近脏器结构的热损伤,引起严重并发症。利夫拉吉(Livraghi)等报道的一组经皮穿刺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病例,发生了7例胃肠穿孔,所有病例均为距离肝被膜1.0cm以内的病灶,故作者建议将其列为经皮射频消融的禁忌证。对于此类病例,可采用穿刺注水辅助技术,即应用20G穿刺针刺至肿瘤旁肝被膜与邻近脏器之间,注入等渗盐水,使癌灶与邻近脏器产生>0.5cm的盐水分隔带;或者采用人工腹水技术,将肿瘤与邻近器官分离,然后安全有效地消融肿瘤,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邻近膈顶的肝脏肿瘤,因病灶邻近右肺底部,常规实施经皮消融易引起右肺损伤,国外报道并发症高达25%~45%,严重者发生血气胸。此类患者可先实施右侧人工胸水技术,经右侧胸腔穿刺置管术,注入盐水(1000ml左右),利用人工胸水推移、压缩肋膈角内的含气肺组织,使右肺下叶萎陷,很好地显示肝脏膈顶肿瘤,从而完成精准治疗,减少发生肺损伤的可能。
对于瘤灶较大的肝癌,先实施1~2次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使瘤灶变小、荷瘤血管栓塞,此时再实施热消融,可减少“热沉降效应”的发生,增大热消融的范围。
对于邻近肝门、胆囊、心包、胃肠道等重要组织的病灶,可对肿瘤大部实施热消融,对邻近重要组织的部分瘤组织联合实施化学消融、粒子植入术,在达到肿瘤完全消融的同时,减少邻近重要脏器副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一位合格的消融医师需要具有良好的肝脏肿瘤知识、扎实的影像学基础、熟练的操作技巧、丰富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要坚持肿瘤的综合治疗理念,充分认识到消融治疗的局限和不足,杜绝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尽可能使患者的获益最大化。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