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和局部消融是目前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RFA是消融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被证实。超声造影(CEUS)技术对射频规范化治疗及方案策略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和局部消融是目前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RFA是消融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被证实。超声造影(CEUS)技术对射频规范化治疗及方案策略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EUS可应用于射频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临床上利用CEUS进行肿瘤定性诊断及RFA中引导定位、RFA后疗效评价。索尔比亚蒂(Solbiati)和三波(Minami)等曾报道CEUS对肿瘤射频治疗前定性诊断及引导射频定位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目前国内CEUS使用六氟化硫微泡,经肘前静脉团注入1.0~2.4ml,应用低机械指数成像方法,实时记录全部动态影像资料。
RFA前CEUS的应用
肝脏肿瘤RFA治疗的成功率受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分期等因素影响,也与规范化治疗方案制定及策略应用相关。超声造影时,原发性肝癌因肿瘤分级、类型不同,动脉期至延迟期表现可有差异;肝转移癌依原发癌特征不同而造影表现各异。以往主要参照CT及二维超声测量大小,常难以精确测定肿瘤浸润范围。而多数报道认为扩大消融超越肿瘤0.5~1.0cm的安全范围可减少肿瘤复发的危险性。因此,肝肿瘤浸润范围的确定是提高RFA疗效的前提。笔者所在单位的相关研究已证实,CEUS可界定肝癌浸润范围,为RFA精准治疗肝癌提供了无创可靠的依据。
CEUS对判断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及血供情况的应用,为RFA前综合治疗方针选择、RFA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依据。RFA前充分了解肿瘤的确切数目、生长特征、分布、是否侵犯大血管等生物学行为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一般认为RFA不适宜治疗大肿瘤、邻近肠管、大血管及广泛分布的多发瘤灶。根据CEUS结果,可帮助筛选RFA适应证、确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CEUS有助于确认复发残留区域并准确引导再次消融治疗。笔者单位确立了CEUS下RFA精准治疗流程并设定优化治疗模式,有效提高了肝癌适形灭活率。
RFA中CEUS的应用
在RFA中,可通过CEUS确定常规超声显示困难的病灶,确认肿瘤形状及边界,在CEUS指导或引导下进行RFA。
CEUS可准确识别荷瘤血管,注入造影剂后1~30s的动脉-门脉期常可观察到微泡经肿瘤荷瘤血管流入瘤内。荷瘤血管主干呈闪烁的强回声点流向肿瘤并迅速包绕肿瘤,有时可见肿瘤周围呈抱球状增强,继而造影剂沿不规则分支进入瘤内致整体增强。治疗策略为首先消融荷瘤血管,或加强对滋养血管进入肿瘤“入口”区域的消融;经验证实其后可较快地达到有效消融温度,多数肿瘤获整体消融灭活。
CEUS有助于显示肿瘤与周围肠管及膈肌、胆囊的关系,以便采用相应的治疗策略及辅助方法减少并发症。
RFA后CEUS的应用
RFA后,CEUS可获得治疗区域的微循环信息,准确显示治疗后病灶形态大小、病灶内部及周边血供状况,从而判断肿瘤治疗后是否完全凝固坏死,对发现肝肿瘤消融后残留或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与增强CT诊断价值相似,已成为评价消融治疗肝肿瘤效果的有效方法。研究显示CEUS灵敏度高,增强CT特异度高,二者联合评价可提高诊断效率。
消融后完全性凝固坏死灶(肿瘤灭活)的CEUS表现为:消融灶各时相无增强;门脉期至延迟期,无增强的范围无扩大;肿瘤血管完全消失。残存活性或复发灶与治疗前肿瘤灌注特征相似,在消融灶内部或外周出现异常表现。故参考肝肿瘤消融前CEUS表现,并进行比较有助于评价局部疗效。消融后残存活性及局部复发灶的形态多样,位于病灶内部或周边,以周边多见。
实时三维超声造影的应用,可弥补二维造影的不足,能够较全面评价目标区域动脉期情况,更好评价消融后效果,但仍不能进行全肝动脉期扫查。增强CT及磁共振成像(MRI)可更全面评估肝脏病变灭活与否,显示复发及残留活性区,但其时间窗优势不如CEUS,故影像检查结果应相互补充。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