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生活质量和疾病之间取舍时, 主要看哪方益处更大”
故事素材引自2006 年11 月27日《健康时报》,作者为时任该报记者杨锐。
故事的主人公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华主任医术、医德俱佳,深受爱戴。在患上胃癌后,不幸于2006年离世。近10年过去了,他当时的一些感悟和体会仍对我们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我们选取其中部分内容与读者分享,同时借此机会再次缅怀那些为我国肿瘤学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已故学者和专家们。
“ 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
2005 年7 月,华益慰主任因身体原因接受了检查,经过开腹探查发现已经是胃癌晚期了,于是只好接受了全胃切除手术。
所谓的全胃切除手术,就是把胃全部切除,将小肠直接与食道连接起来,由于没有胃的贲门了,本身碱性的肠液和胆汁就会上返,一般病人就会出现返流、烧心等症状。
华益慰主任也是如此。在全胃切除术后,他返流比较严重。因为返流导致导致食道灼烧感特别强,嗓子也被呛得很难受。基本只能是半卧,不能平躺。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华主任从前也给别的胃癌病人进行治疗时采用过全胃切除手术。当他自己成为一名病人接受了这样的治疗后,在切实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的同时,也开始对当时胃癌治疗的方法进行了反思。
“哪怕留一点点胃,就比全切强,病人就没有那么痛苦”
在自己得病后,华主任还是很关心其他胃癌病人的治疗。他还特别跟当时的医院肝胆外科主任说:“ 对这个病人的治疗要好好斟酌一下,全胃切除带来的不光是吃饭的问题,还有术后返流的问题…… 做全胃切除,病人遭受的痛苦太大,以后做胃切除时,能不全切就不要全切。”华主任特意用两手比划着说:“ 哪怕留一点点胃,就比全切强,病人就没有那么痛苦。”
这提示我们,除了一般关心的手术是否成功,有无并发症,还有病人的感受。华益慰主任的角色由一名医生转化为病人,使得他从病人的角度对医学问题有了更新的理解。对于部分已发展到中晚期的胃癌病人,要从多方面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全胃切除。如果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可能受到严重的影响,那么手术范围宁可小一点,让病人在术后有相对好的生活质量更为重要。
可见,在华主任变为病人后,他站在病人角度审视过去,提出了问题。当时的肝胆外科接受了华主任的建议,在为之后的胃癌病人进行治疗时,改进了手术方法,能不全切的尽量全切,必须全切的改进术式,这样病人就舒服多了。
“ 作为一名医生,在生活质量和疾病之间进行取舍时,主要看哪一方给病人的益处更大”
“作为一名医生,在生活质量和疾病之间进行取舍时,主要看哪一方给病人的益处更大”,华益慰主任说,“如果胃全切除后活1 年半但病人要在痛苦中度过,而胃不全切除能活1 年,但病人可以活得快乐和充实,那么这时他宁可选择后者”。
为了控制癌细胞的扩散,华益慰当时还接受了腹腔热化疗。对此带来的痛苦,华主任生前说:“都不敢想象我是如何支持下来的——90 分钟躺在那里不能动,腹腔加温到41 摄氏度,人不停地出汗,大汗淋漓,以至于热疗结束后他得连续换两套衣服”。每次治疗后,腹部阵阵绞痛,疼得他在病床上翻来覆去,需要用药来止疼。华益慰一周化疗两次,一个月内共做8 次。期间,人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刚缓和一点,马上就进行下一次。化疗期间,华益慰呕吐得历害,无法进食,只能靠鼻饲营养液。开始他和家人都认为这是化疗的反应,扛过去就可以恢复进食了。谁都没想到、更大的痛苦更悄然走近。通常情况下,化疗结束后,副反应也会慢慢减轻,病人可以恢复进食。但是,化疗结束两三周后,华益慰仍旧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胃肠造影发现,已发生了回肠末段肠梗阻!后来又不得不接受了第二次手术。(编者注:此文发表时间为2006年,此处指当时治疗情况。)
据说,华主任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感悟是:“ 我们当医生的,不能单纯治病,而是要治疗患了病的病人啊!”
■小感
看完华益慰主任的临终感悟,让我们再度引发了对疾病治疗的思考。我们希望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尽可能地远离癌症;能有更多癌症能够被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而对于那些中晚期的病人,在进行治疗时,生活质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词语,它将时刻提醒我们,怎么让病人更舒服,更有尊严。
-
第十七届CSCO大会在厦门召开
2014年9月17日-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