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合并胆源性急性胰腺炎1例
患者男性,51岁,2015年4月19日因“肝癌两次介入治疗后7月余,腹痛1 小时”来诊。既往有乙肝及胆结石病史。
查体:神清,轮椅入病室,一般情况弱,痛苦表情,强迫体位,HR113 次/分,SpO2 90%(自然状态),BP 120/80 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音,全腹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未闻及。
病例特点及分析
患者为中年男性,肝癌诊断明确,两次介入术后、乙肝肝硬化,慢性病程基础上急性加重,有肿瘤进展、肿瘤破溃出血的可能;患者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查体有痛苦表情,强迫体位,全腹紧张,压痛(﹢),反跳痛(﹢﹢),须进一步除外胃肠穿孔、肠梗阻等急腹症的可能性。目前患者病情较重,诊断复杂,下一步需要急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及病毒指标,行立位腹平片除外急腹症。完善心电图、腹盆CT等检查。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7.6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91.9% ,血红蛋白164 g/L。
血生化:胰酶2939 U/L(正常值13~50 U/L),总淀粉酶3092 U/L(正常值28~100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91 U/L(正常值5~4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20 U/L(正常值8~40 U/L),谷氨酰转肽酶(γ-GT)781 U/L(正常值0~55 U/L),总胆红素(TBIL)44.3 μmol/L(正常值1.71~17.1 μmol/L),结合胆红素(DBIL)31.6 μmol/L(正常值0~5.1μmol/L)。
心电图:窦性心律,未见ST-T异常改变。
腹部立位平片:右膈下肝区高密度影,考虑介入治疗后改变,余腹部平片未见明确异常。
腹盆CT平扫(图):①肝右叶肿物,最大截面为5.6 cm×4.2 cm,伴碘油沉积,肝右叶下极病变伴碘油沉积,肝脏多发囊肿;②胆总管下端可见点状高密度影,胆管扩张,壁略厚,考虑为胆管结石伴胆管炎,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可见胰腺肿胀,胰周、肠系膜、网膜及后腹膜呈絮样、片状增厚,边缘毛糙,腹腔内可见少量积液,肝内瘤体未见明确出血。
诊断与治疗
结合患者病史、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考虑患者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诊断明确,积极予静脉补液、抗感染、抑酸、抑制胰腺分泌等对症支持治疗,吸氧、心电监护,请腹外科、介入科急会诊;因我院为专科医院,患者转北京协和医院进一步诊治,行胰腺导管支架植入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恢复良好,两周后出院,于我院随诊,未再发作急性胰腺炎症状。
讨论
该患者是1 例晚期肝癌的患者,慢性病程,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为除外肝癌肿瘤破裂出血的可能,行急诊腹部CT,却意外发现胰腺病变,结合患者胆结石病史,考虑患者腹痛由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所致;抽血查血淀粉酶和胰酶进一步证实为急性胰腺炎,最终患者诊断为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经过积极抢救后患者逐渐康复,带瘤生存。患者既往有胆结石病史,也可以解释患者突发的急性胰腺炎起病。
下面将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发病原因胆道结石、炎症等可引起胰管梗阻,胰黏膜屏障损害,胰液外溢,胰腺组织自我消化,形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pancreatitis,ABP)。
临床表现持续性剧烈腹痛(类似腹膜炎),起病急骤,约有80%患者伴呕吐。疼痛常放射至腰背部。体格检查可发现上腹部压痛伴肌卫。
鉴别诊断包括消化性溃疡穿孔、心肌梗死和急性胆囊炎等。
诊断依据主要参考以下表现。
1. 生化检查:常伴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3 倍以上。但是,约有5%的患者刚入院时胰酶水平可能正常。
2. 影像学检查:当生化指标未见异常或怀疑其他急腹症时,增强CT 可帮助诊断。
3. 急性胰腺炎确诊须满足以下3项标准中的两项或以上:①典型腹痛;②胰酶升高;③CT 可见胰腺炎表现。
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液体复苏:乳酸林格氏液相比别的溶液可能更有优势,入院后第1个24小时的输液速度必须足够快,利于恢复循环血量和尿量。目前国际共识为24小时内补液2.5~4 L。
2. 早期抗生素的使用:如果已有感染征象,抗生素的使用应当遵循细菌培养和药敏的结果,并根据症状的严重度和持续时间来调整剂量。
3. 镇痛治疗:阿片类制剂可有效止痛。吗啡在理论上会增加Oddi 括约肌的压力而加重胰腺炎,但目前缺乏明确的临床证据支持上述观点。
4. 营养支持。
第十七届CSCO大会在厦门召开
2014年9月17日-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