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中国黑色素瘤治疗新观点

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郭军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10-31
导读

         恶性黑色素瘤是好发于皮肤的恶性肿瘤,欧美国家常见,虽然我国黑 色素瘤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其发病率亦显著增长,估计我国每年黑色素 瘤新发病例高达 14000 例,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业界资讯
 业界资讯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可望成为晚期患者一线治疗新选择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郭军

  恶性黑色素瘤是好发于皮肤的恶性肿瘤,欧美国家常见,虽然我国黑 色素瘤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其发病率亦显著增长,估计我国每年黑色素 瘤新发病例高达 14000 例,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组织修订的 2011 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已于今年年初颁布,该指南综合了国内外黑色素瘤治疗的最新进展,在流行病学、病理、辅助治疗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更新,尤其是充分纳入了近期发表的中国原创研究的高质量循证证据。

  流行病学特征

  新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 纳入了 2011 年发表于《英国医学委 员 会 癌 症》(BMC Cancer)的 一 项 回 顾性研究的 主 要 数 据 。 该 研 究 纳 入了 522 例中国黑 色 素 瘤 患 者 ,结 果 显 示 ,肢 端 和 黏 膜 黑 色 素 瘤 是 中国黑色素瘤的主要病理亚型,分 别 占 全 部 患 者 的 49.4% 和 22.6% 。 多 因 素 分 析 显 示 ,临 床 分 期 和 厚 度 是 中 国 黑 色 素 瘤 患 者 的 预 后 因 素,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好于黏膜黑色素瘤。

  新 近 发 表 于《 临 床 肿 瘤 研 究 》(Clin Cancer Res)和《欧洲肿瘤学杂 志》(Eur J Cancer)的两篇文章分析 了 中 国黑 色 素 瘤 患 者 的 主 要 基 因型。研究显示,KIT 和 BRAF 是亚洲 患者最主要的癌变基因,畸变[突变 和( 或 )扩 增] 率 分 别 为 18.7% 和25.9%。KIT 和 BRAF 基因畸变均是 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 因素,KIT 异常是黏膜黑色素瘤的独 立预后不良因素。这些数据为我国 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使用 BRAF 和 KIT 抑制剂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干扰素(IFN)辅助治疗

  新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 参 考《 美 国 国 立 综 合 癌 症 网 络(NCCN)黑 色 素 瘤 临 床 实 践 指 南 》2011 年第 3 版的建议,新增了对高危 患者 5 年长效 IFN 治疗的推荐,并增 加了中国患者的治疗经验,对不同分 期的皮肤黑色素瘤患者,分别给予 1 个月或 1 年的大剂量 IFN α-2b 治疗, 具体剂量为 1500 wiu/m2 d1~5 × 4w 或900 wiu tiw×48w(Ⅱ期研究数据)。

  基因突变晚期患者的靶向治疗

  BRAF 抑制剂 BRAF V600E 突 变抑制剂 vemurafenib 继被美国食品 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 晚 期 黑 色 素 瘤 后 ,也 被 2012 版《中 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以Ⅰ类证据 推 荐 。 2012 年 美 国 临 床 肿 瘤 学 会(ASCO)年 会 报 告 了 一 项Ⅲ期 随 机开放标签研究(BREAK-3),对比了 BRAF 口服抑制剂 dabrafenib 与达卡 巴嗪(DTIC)一线治疗 BRAF 突变型 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结果 显示,dabrafenib 可降低患者疾病进 展风险 70%,在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PFS)等方面与另一种BRAF 抑制剂 vemurafenib 一线治疗 的研究数据相当。该药严重不良反 应少见,主要为皮肤鳞癌/皮肤角化(7%)和光过敏(3%),3%的患者因不 良 反 应 停 药 。 目 前 BRAF 抑 制 剂+ MEK 抑制剂(trametinib)联合治疗黑 色素瘤的Ⅲ期临床试验已经启动。

  C-KIT 靶向药物 针对 KIT 突变 患者的临床研究中规模最大的研究来自中国,该Ⅱ期研究于2011 年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J Clin Oncol)。研 究纳入全国多中心的 43 例接受伊马 替尼治疗的 C-KIT 基因突 变 或 扩 增 的患者。结果显示,10 例患者(23.3%) 获部分缓解(PR),13 例患者(30.2%) 获疾病稳定(SD)。6 个月 PFS 率为36.6%,中位 PFS 期 3.5 个月,总生存(OS)期14 个月。基于该研究,伊马替 尼以Ⅱ类证据被推荐用于治疗KIT 突 变或扩增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

  伊马替尼耐药后药物选择 哺 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 路是伊马替尼耐药相关的信号通路 之一。2012 年发表于《临床肿瘤学 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对耐药患者 给 予 mTOR 抑 制 剂 依 维 莫 司 治 疗 , 35%的患者可获 PR。

  无基因突变晚期患者的靶向治疗

  对近 50%的无基因突变的晚期 黑色素瘤患者,靶向细胞毒性 T 细 胞 抗 原 4(CTLA-4)的 单 抗 药 物 ipilimumab 于 2011 年被 FDA 批准用 于晚期黑色素瘤治疗,但该药尚未 在中国上市,还缺乏中国患者应用的经验。此外,抗血管生成治疗也是一个有力的选择。中国自主研发的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是近年 备受关注的一类肿瘤血管生成抑制 剂,其可阻断血管内皮上的细胞黏附 分子α5β1 整合蛋白、内皮细胞选择 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 和13 的 活 性 ,发 挥 抗 血 管 生 成 作 用 。 目前,该药已被批准联合长春瑞滨和 顺铂化疗方案用于初治或复治的Ⅲ/ 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临床 疗效满意且耐受性良好。

  在 黑 色 素 瘤 治 疗 方 面 , NCT00813449 研 究 是 一 项 随 机 、双 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Ⅱ期临床试 验,旨在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 合 DTIC 对比 DTIC 单药一线治疗晚 期黑色素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设计 研究纳入既往未经 治疗的不可切除ⅢC ~ Ⅳ期黑色素 瘤患者 110 例,按 1︰1 的比例随机 分为 DTIC 联合安慰剂组(简称安慰 剂组,DTIC 250 mg/m2,d1~d5+安慰 剂,d1~d14)和 DTIC 联合重组人血 管 内 皮 抑 素 组(简 称 血 管 抑 制 组 , DTIC 250 mg/m2,d1~d5 + 重 组 人 血 管 内 皮 抑 素 7.5 mg/m2,d1~d14)。3 周 为 1 个 周 期 ,治 疗 至 疾 病 进 展 或 出现患者无法耐受的毒性反应。主要研究终点为 PFS 和 O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 ORR 和安全性。每治疗 2个周期(6 周)对疗效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 自 2008 年 12 月,共110 例患者纳入研究,最终纳入评估的患者为 106 例,其中 30.9%为 M1a 期, 39.1%为 M1b 期,29.1%为 M1c 期。安 慰剂组和血管抑制组的平均治疗周 期分别为3.22 个周期和3.96 个周期。

  随访至 2011 年 11 月 30 日的结 果显示,血管抑制组和安慰剂组的中 位 PFS 期分别为 4.5 个月和 1.5 个月(P=0.009,图 1),两组的中位 OS 期分 别为 15.0 个月和 8.0 个月(P=0.013, 图 2)。血管抑制组患者获完全缓解(CR)、PR、SD、疾病进展(PD)的患者 分 别 有 0 例(0)、6 例(11.5%)、24 例(46.2% )和 22 例(42.3% ),ORR 为11.5% ,高于安慰剂组(4.3%),但并 无统计学差异。血管抑制组的中位 疗效持续时间与安慰剂组比较相对 更久(8.0 个月对 6.0 个月),但亦无 统计学差异(P=0.051)。

  安全性数据显示,两组患者的毒 性反应相当,血管抑制组和安慰剂组 的总不良反应事件数分别为 82 和 90 例次,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分别为 80 例次和 76 例次。最常见的毒性反应 为转氨酶升高(血管抑制组和安慰剂组的发生率分别为 56.1%和 28.9%)和白细胞减少症(两组的发生率分别 为 13.4%和 14.4%)。本研究的不良 反应多较轻,血管抑制组患者 3~4 级 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仅 1.7%。两组 患者均无肿瘤相关死亡发生。

  该研究提示,与 DTIC 单药一线 治疗相比,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 合 DTIC 用于晚期黑色素瘤一线治 疗 时 ,可 显 著 改 善 患 者 的 中 位 PFS 和中位 OS,且该联合方案安全性和 耐受性良好。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联合 DTIC 可望成为晚期黑色素瘤 患者一线治疗的新选择。

  小结

  黑色素瘤是目前发病率增长最 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年增长率约为3%~5%。近年来,中国学者为改善 黑色素瘤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大 力推广《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 促进中国黑色素瘤的临床规范化治 疗,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黑色素 瘤治疗现状。由中国研究者主导完 成的临床研究显示,以血管生成为 靶向的中国自主研制的一类新药重 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 DTIC 疗效 确切,安全性好,有望为晚期无突变 黑色素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