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澳大利亚的一项使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随访术后高危患者的研究广受关注。
PET/CT成为高危黑色素瘤患者术后随访的“新贵”?
来自澳大利亚的一项使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随访术后高危患者的研究广受关注。该研究入组Ⅲ期术后患者,PET/CT的随访频率如下。ⅢA期:6、18个月;ⅢB期:6、12、18、24、36、48和60个月;ⅢC期:6、12、18、24、36个月。从2009-2013年,该研究对86例患者实施了232次PET/CT随访,共检出25%患者出现了复发和转移(ⅢA期4%、ⅢB期56%,ⅢC期40%),其中80%是无症状性转移。ⅢA/B期以区域转移为主,ⅢC期以远处转移为主。ⅢB期随访方案检测出复发的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为68%和97%,ⅢC期随访方案的PPV和NPV为73%和86%。PET/CT的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84%。该研究提示,PET/CT对于Ⅲ期高危术后黑色素瘤患者无症状转移有较高检出率。
那么,对于中国黑色素瘤患者而言,PET/CT随访能广为推行吗?考虑到花费和医保的问题,PET/CT在目前阶段只能是少数患者的选择。
黑色素瘤经典外科治疗模式受到质疑
经典的2cm扩大切缘范围(扩切)和前哨淋巴结活检对于后续淋巴结清扫的指导作用一直在黑色素瘤的早期外科治疗中被广为接受,但此次ASCO会议上公布的两项研究结果质疑了这两项标准处理模式。
一项1cm与3cm扩切对于厚度>1mm黑色素瘤患者的对照研究随访时间8.8年,入组了1000例肿瘤厚度>1mm的早期患者,分为1cm扩切(453例)组和3cm扩切(447例)组,结果显示,3cm扩切组在局部复发率、黑色素瘤特异死亡率方面均低于1cm扩切组。该研究虽再次验证了宽切缘重要性,但3cm切缘是否优于现有标准处理模式中的2cm还需要进一步对照研究。
关于前哨淋巴结活检的问题,经典的MLST1、MSLT2研究和鹿特丹标准都表明,一旦发现前哨淋巴结转移灶>1mm,须尽快行淋巴结清扫术,能提高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期和无复发生存(RFS)期。但本次会议公布的一项入组473例患者的研究显示,接受观察或淋巴结清扫术的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患者在DMFS、RFS和黑色素瘤特异生存期方面无明显差别,这项研究的部分结果与以往研究相悖,对于前哨林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后续如何处理仍不明朗。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