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全程管理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

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潘宏铭        期刊:2015年-02月(50期)

潘宏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肿瘤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

目前,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作为癌症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的地位已被确立,其作用已被广大的医务工作者、肿瘤患者及社会所认识。随着在临床应用中的日益普及,化疗及靶向治疗已经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医务工作者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是药三分毒”,抗肿瘤药物就像一把“双刃剑”,经过最优化的组合被应用于临床,在取得越来越好疗效的同时,其毒副反应可能会威胁着患者的用药安全。

抗肿瘤药物治疗作为一种全身治疗方法,会不可避免地作用于除肿瘤组织外的机体正常组织,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毒副反应。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有些毒副反应(如脱发)只给患者的心理和社交生活等带来一定影响,而有些急性反应(如急性过敏等)如果预防和处理工作不到位,则可能直接在短时内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有些迟发性反应(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会出现在大部分抗肿瘤药物的使用过程中,而心脏毒性、出血性膀胱炎、神经毒性等只是在某些特定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大部分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呈现急性或亚急性,容易被识别并得到及时处理,有些毒副反应如迟发性心脏毒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减退、迟发性骨髓抑制、生殖系统影响等呈现迟发性、慢性或剂量累积性,容易被忽视,但最终却会影响甚至制约患者长期治疗。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只有充分掌握了各类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的临床特点,才能做到全程预防、积极处理,给予规范化、个体化的处理,为抗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取得最佳的综合疗效。

目前,全球各大肿瘤防治团体均加强了对抗肿瘤药物相关毒副反应的认识和研究,如NCCN发布的癌症支持治疗相关指南,包括《癌症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NCCN 临床实践指南:癌症和化疗诱导的贫血》、《NCCN临床实践指南:癌症相关静脉血栓性疾病》、《NCCN临床实践指南:癌症相关疲劳》等。这些指南均包含了抗肿瘤药物相关毒副反应的临床实践指南,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的支持治疗指南也包含了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处理规范,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及中国抗癌协会(CACA)等组织的相关专业委员会也发布了《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防治专家共识》、《中国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专家指南》、《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等文件。笔者相信,随着对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研究和认识的不断加强,更多毒副反应预防和治疗的指南和专家共识等纲领性文件将会得以发布。

随着临床用药经验的积累以及相关毒副反应处理药物的应用,临床肿瘤医生也愈发意识到在临床实践中做好抗肿瘤药物相关毒副反应的预防工作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力于推动抗肿瘤药物的足量、足疗程的应用。一旦预防不力,出现了Ⅲ度以上毒副反应时,也要谨慎地进行鉴别诊断,并探索新的敏感标志物,根据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严格掌握防治、减量、停药原则,积极采取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结合相关专科力量,最大限度地降低重要脏器功能损伤程度,尽力避免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并发症所造成的致残致死,保障抗肿瘤治疗进程,获取最佳的综合治疗效果。

本期专题将针对目前临床上矛盾比较突出的7种抗肿瘤药物相关的毒副反应进行详细论述,以加强临床医务工作者进一步认识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帮助大家掌握预防和诊疗的原则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