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1

作者:李德川 朱远 应杰儿 鞠海星 朱利明 刘鲁迎 杜义安 张凌男 吴伟 朱玉萍 黄新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8-21
导读

         患者,女性,69岁。2011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带血,色暗红,与大便混合,每次排便均有,伴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时有里急后重,无黏液便,无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未就医。2011年6月起感症状加重,于当地医院肛肠科就诊,肛门指诊发现直肠肿块,遂来我院就诊。诊断为直肠癌伴肝转移cT3N(+)M1a,ⅣA期。

关键字:  直肠癌 | 肝转移 
 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1例  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1例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69岁。2011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带血,色暗红,与大便混合,每次排便均有,伴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时有里急后重,无黏液便,无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未就医。2011年6月起感症状加重,于当地医院肛肠科就诊,肛门指诊发现直肠肿块,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无高血压、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心脏病等病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发现。患者及家属对于治疗持积极态度,但患者经济条件一般。

  入院后检查

  直肠指检 距肛缘7 cm处可触及直肠肿块下缘,质硬,活动度欠佳,指套染血。

  血清学检查 血清癌胚抗原(CEA)浓度为18.12 ng/ml,血常规、生化等无明显异常。

  肠镜 直肠距肛缘8 cm肿块,环绕肠腔全周,肠腔狭窄;活检病理示中分化腺癌。

  K-ras基因检测 突变型。

  盆腔磁共振成像(MRI) 直肠中下段癌伴骶前结节灶侵犯及肠周多个小淋巴结。

  CT 上腹部CT 示右肝转移瘤;胸部CT未发现明显异常。

  MDT讨论荟萃

  放射科

  患者盆腔MRI发现直肠中下段明显不规则环形增厚,增强后强化较明显,直肠外膜不完整,直肠与骶尾骨间见一约1.8 cm大小的结节灶,增强后环形强化,直肠周围另见多个小淋巴结。上腹部CT提示,右肝后叶上段第Ⅶ段见一枚低密度灶,大小约4.2 cm×3.3 cm,形态不规则,平扫边界欠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边缘可见迂曲增粗肝内动脉影。门脉期病灶持续强化,边界显示清楚。

  结合患者肠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患者目前诊断为直肠癌伴肝转移cT3N(+)M1a,ⅣA期。

  肝脏外科

  患者肝脏第Ⅶ段单发肿瘤,大小4.2 cm×3.3 cm,余肝未见肿瘤占位,肝脏质地较好,无明显肝硬化,肝脏转移瘤有切除可能。若患者原发灶及转移灶能获得根治性切除,则可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但患者具有同时性肝转移、肝脏肿瘤较大等不良预后因素,可考虑先行全身化疗,若肿块缩小,可考虑原发灶及肝转移灶的同期或分期切除。

  结直肠外科

  该患者为ⅣA期直肠癌患者,目前无明显梗阻、严重出血、穿孔征象,宜首先采用全身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近年来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提示,手术切除肝转移瘤可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2004年,安丹(Adam)教授等的报告认为:若患者肝转移灶能R0切除,其5年生存率高达48%;肝转移灶最初无法切除、经转化治疗后R0切除,5年生存率则为33%;但肝转移灶不能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10%。随着技术进步及有效药物的应用,2009年,堤兹(Kopetz)教授等报告认为,肝转移灶获R0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至55%,但未能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仍低于20%。

  该患者肝脏转移瘤评估为潜在可切除,可考虑给予患者积极的治疗方案,同期或分期切除原发灶及转移灶,以获得最佳的疗效。该患者直肠指检肿块较为固定,活动度差,影像学检查提示肿块外侵明显,且直肠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转移可能性较大,局部分期为cT3N(+)。若先行手术治疗,局部R0切除可能性较小,环周切缘阳性率较高,术后局部复发可能性大,导致局部手术治疗失败,需考虑术前行放化疗,若肿瘤明显降期,则考虑再行手术治疗。

  化疗科

  该患者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直肠原发病灶目前不可切除,故计划进行转化性治疗,争取手术R0切除的可能。目前推荐的术前方案有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LV)+奥沙利铂(FOLFOX)、5-Fu+LV+伊立替康(FOLFIRI)或卡培他滨+奥沙利铂(CapeOX),在有限的Ⅱ期临床研究中发现,这些化疗方案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或5-Fu+LV+奥沙利铂+伊立替康(FOLFOXIRI)三药联合方案及其与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有效率更高。

  考虑到该患者为K-ras突变型的初治老年患者,及拟接受局部放疗,建议采用氟尿嘧啶类药物与奥沙利铂联合的两药方案,若经济条件允许,评估贝伐珠单抗的使用风险后可考虑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

  放疗科

  如果此患者接受全身化疗后,原发肿瘤降期明显,肝转移灶缩小,全身评估未见新增转移灶,若此时接受同期或分期病灶的切除,目前对术后是否予局部放疗的临床循证依据有限。若全身化疗后,肝转移灶控制理想,但原发灶降期不满意,需考虑行术前原发灶放疗同步5-Fu化疗增敏,以使肿瘤降期,采用同步卡培他滨单药或调整剂量的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X)方案,因为患者同时存在肝转移病灶,可考虑放疗后休息期间再增加1次XELOX方案化疗。

  对于该例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仍有远处转移灶存在,同步化疗方案中是否需要增加奥沙利铂,增加对全身肿瘤的控制,提高术后病理缓解(pCR)率,目前对此的循证依据有限,需视患者肿瘤负荷、放化疗耐受等情况决定。

  小结

  根据该患者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活检病理,目前临床诊断直肠癌肝转移,cT3N(+)M1a,ⅣA期。患者直肠原发灶固定,外侵明显,难以R0切除原发灶,而肝转移灶目前提示单发,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病灶。

  该患者的治疗目的为通过转化性治疗,争取手术R0切除可能。患者目前无明显梗阻、严重出血、穿孔征象,宜首先选择全身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希望能使直肠病灶降期,同时控制远处转移灶,并观察肿瘤对所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结合患者经济条件、治疗意愿及年龄、毒性预期,本患者化疗方案宜选择氟尿嘧啶类药物与奥沙利铂联合的两药方案,拟2个周期全身化疗后再次评估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切除可能。若原发灶降期明显,可考虑行直肠癌和肝转移瘤同期或分期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或辅助同步放化疗。

  若原发灶降期不满意,需行针对直肠肿瘤的术前同步放化疗,使用氟尿嘧啶类药物增敏,并在放化疗后休息期间增加1疗程XELOX方案化疗;放化疗结束后需再次评估肿瘤切除可能,若能切除,放疗结束6~8周后行同期或分期手术,后再行辅助化疗。若为分期手术,可考虑采取“肝优先”原则。

  若患者接受全身化疗后,评估发现原发灶或转移肿瘤进展,则放弃手术治疗,更改二线方案化疗(见图)。

[未完待续,接《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1 》]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