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六院兰平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根据他们制定的预警及干预方案积极进行临床干预,可有效减少炎症性肠病(IBD)癌变的发生,进一步优化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提高结直肠重大疾病的诊治水平。他们的“结直肠炎症与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荣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结直肠疾病是影响人民健康的临床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结直肠癌及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日益攀升。诊断工具的增加、治疗技术的改进及诊治思维的规范对结直肠疾病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近20多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升高明显,结直肠癌在我国城市发病率上升31.95%。而IBD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高危因素。炎症与肿瘤的关系在其它肿瘤已有较明确的阐述并干预,但IBD与肠癌间关系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如何建立肠道炎症恶变的预警预测体系,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阻断炎症性肠病恶性转化亟需解决。
兰平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他们在国家自然重大培育项目等资助下,通过结直肠炎症恶变及早期癌的生物学研究,建立IBD恶性转化的动物模型,制定预警及干预方案。根据预警结果积极进行临床干预,可有效减少IBD癌变发生,进一步优化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提高结直肠重大疾病的诊治水平。他们的“结直肠炎症与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荣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1、结直肠炎症恶变及早期癌的生物学研究IL-6、IL-22、 TM-β在IBD向结直肠肿瘤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TAT3是IBD向结直肠肿瘤转化过程中的最关键通路。2、首次建立IBD恶性转化的动物模型,制定预警及干预方案。3.根据预警结果积极进行临床干预,减少癌变发生。4.优化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相关结果已编入金宝搏版本 教材,并制定行业规范,①TME使直肠癌保肛率由44.9%升至76.2%。②直肠癌扩大侧方淋巴结清扫。③低位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的中国经验。
该系列研究旨在探讨在直肠癌根治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患者保肛成功率,提高保留肛门的控便能力,降低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和排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以提高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其创新点如下:
1. 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和研究,率先提出了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的前提下,低前切除保肛手术的生存率并不低于腹会阴切除术。经过努力,使中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由54.3%提高到80.6%,同时5年生存率由原来的52.6%提高到68.3%,局部复发率由原来的20.1%降为5.0%,超低位直肠癌保肛的最小距离距齿状线1.5cm。为提高保肛成功率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2.在国内率先报道了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对于低位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时,选择J-Pouch术可以明显改善术后近期的排便功能;
3.最早对直肠癌根治术后尿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研究,发现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患者尿流率和膀胱感觉减退,而前切除手术患者尿流率及膀胱感觉无明显变化。表明神经损伤是直肠癌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为自主神经保留术提供了临床依据。
4.首次分别对男女患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加自主神经保留(PANP)术后性功能进行随访分析,发现行TME+PANP术使男性患者勃起和射精障碍发生率显著降低,分别为33.3%、43.8%,而非TME+PANP手术者为63.2%、70.0%。女性患者行TME+PANP术后性欲下降,性高潮减退,阴道湿润度降低和性交时疼痛发生率明显减低,分别为12.5%、10.5%、 8.3%和4.2%,而非TME+PANP手术者为54.1%、45.9%、41.7%和37.5%。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5.建立了最完善消化道肿瘤组织库和直肠癌数据库。对不同年龄组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进行分析,揭示了肿瘤大体分型、分化程度、肠壁侵袭深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青年患者与老年患者在病理分期和预后方面无显著差异,年龄不是决定直肠癌预后的因素。对直肠癌的侵袭性与Syk基因的关系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探讨。
6.对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对直肠癌术后预后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发现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对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生存率和复发率影响不明显,但可延长肿瘤复发时间。
7.对直肠癌伴肝广泛转移患者国内首先开展了直肠癌根治联合肝移植术,取得满意效果。
该项目共发表论文63篇,SCI 17篇,最高影响因子10.37,被国内外同行总引用次数达238次,单篇最高被引用次数28次。
结直肠炎症与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为促进我国结直肠外科的全面发展,为结直肠外科的临床和科研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