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PCa)是欧美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所有男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我国PCa 的发病率虽远低于西方国家,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的普及,近年我国PCa 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2000 年,PCa 跃居上海男性十大肿瘤之首。因此,该病应得到更多重视。
前列腺癌(PCa)是欧美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所有男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我国PCa 的发病率虽远低于西方国家,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的普及,近年我国PCa 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2000 年,PCa 跃居上海男性十大肿瘤之首。因此,该病应得到更多重视。
2011 年,PCa 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一定的国际进展,本文将就此进行简单介绍。
早期诊断
血清PSA是PCa早期诊断的有效标志物,显著提高了PCa的诊断率,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且部分隐匿性PCa 存在被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可能。因此,关于是否须对所有高于一定年龄的男性都进行PSA筛查尚存争议。
美国的Stacy等通过回顾性分析认为,男性早年(≤60岁)的基线PSA测量值是该男性其后20~25年罹患PCa风险、肿瘤进展及疾病特异性死亡风险的重要预测因子。因此,基线PSA值可能有助于进行人群PCa危险度分层和制定个体化筛查方案。
在美国,每年超过1百万男性会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其中多数仅因血清PSA升高接受活检。美国密歇根大学的Chinnaiyan等报告的一种新型尿液检测方法,能区分具不同PCa风险的患者,为血清PSA升高患者提供了一种判断是否须进行活检的新工具,尽量避免了不必要的活检。该方法应用PCa特异性基因的改变检测癌症,检查尿液中TMPRSS2与ERG两个基因的融合情况及前列腺癌抗原3(PCA3)的变化情况,并按其含量高低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中等水平组和高水平组。结果显示,低水平组、中等水平组和高水平组的PCa患者分别占21%、43%和69%,低水平组PCa发病率及高级别PCa所占比例与高水平组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尿TMPRSS2:ERG水平也与临床上提示PCa危险度的指标(如肿瘤大小和Gleason评分等)显著相关。因此,对于已知血清PSA升高的男性,活检前进行TMPRSS2:ERG水平检查和PCA3尿液筛查可显著提高对癌症风险的预测。
手术治疗
目前,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已较为普遍,单孔腹腔镜和筋膜内切除等技术亦在不断发展,并已开始进入机器人手术时代。然而,不论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治疗局限性PCa,其目标都是根治性切除肿瘤,同时尽可能避免尿失禁、尿道狭窄和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单孔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LESS-RP)在国内外均有开展,但目前技术尚不成熟,手术器械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关于LESS-RP,尚无大宗病例报告,更无中远期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发布。目前的文献仅能说明单孔腹腔镜可完成前列腺癌根治术,但在手术时间上还远长于传统的腹腔镜操作,其他围手术期指标也无显著优势。虽手术器械已有预弯、尖端可弯曲旋转及尖端和后端均可弯曲旋转等改进,但仍存在操作较为困难和器械间相互干扰等缺点。部分作者报告手术尚须增加1~2个操作套管,已非实际意义上的单孔腹腔镜手术。但相信随着器械及技术的进步,LESS-RP仍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在对局限性PCa患者行保留双侧神经(BNS)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RALP)时,关于理想的分离平面仍存在争议。意大利的Gallina等研究了255例接受BNS RALP的患者,对其中75例(29.4%)采用筋膜间技术,180例(70.6%)采用筋膜内技术,研究者探寻了手术方式与排尿控制(UC)和勃起功能(EF)恢复时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手术方式并未影响UC的恢复;但与筋膜间技术相比,以筋膜内技术进行手术显著加快了EF的恢复(术后6个月时46%对63%,术后1 年时55%对78%,P =0.03);筋膜内技术是EF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在肿瘤控制方面的结果仍有待于长时间随访观察。
另一项研究比较了293 例开放的和208例机器人辅助下采用筋膜内技术进行的BNS前列腺根治术。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切缘阳性(PSM)率显著高于开放组(HR为2.8,P =0.01),但在低危患者(术前PSA<10 ng/ml,临床分期T1期,活检Gleason 评分≤6 且阳性针数≤33%)中,手术方式对PSM无显著影响(机器人辅助组为8.7%,开放组为2.6%,P =0.2)。此结果表明,采用筋膜内技术进行RALP时,应严格选择患者。尤其是在我国,PCa患者仍以高危者居多,该项术式尚不宜广泛开展。
PSM 可导致生化复发的风险增高,须进行辅助性或补救性治疗。意大利的Buffi等研究了170例因局限性PCa接受BNS的RALP患者,这些患者均接受了术中冰冻切片(IFS)检查。病理学家切取前列腺边缘2~5 mm 厚的墨染切缘进行检查,若IFS 检查发现PSM,则继续切除同侧的神经血管束并进行切片病理检查。依据D’Amico危险度分层标准,共有121例(71.2%)低危患者和49例(28.8%)中危患者。结果显示,对于低危组患者,IFS 对最终病理学检查为PSM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 预测值分别为83.3% 、98.9% 、95.2% 和96.0%;中危组患者的这几个数值分别为85.0%、100%、100%和90.6%。因此,IFS检查可有效预测最终病理学检查的PSM率, 进而或可用于扩大中危PCa患者接受BNSRARP的适应证。
PSM 多发生于前列腺尖部(>50%)。美国的Srivastava等报告了一种新的RALP术中解剖前列腺尖部的方法——尖部逆向解剖技术。此方法可改善邻近解剖结构的显露情况,并降低尖部PSM的发生率。同一术者完成了370例采用此技术的RALP,与此前370例采用经前方传统路径尿道横断技术的患者相比,前组患者尖部PSM率显著低于后组(1.4%对3.8%,P =0.037),尽管在最终的病理标本中,尖部逆向组患者发现侵袭性肿瘤(pT3a 期)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6%对10%,P =0.027);术后6个月患者发生勃起功能障碍和尿失禁的比例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在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下行前列腺根治术,可减小术中创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如何判断盆腔淋巴结转移并给予治疗,目前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荷兰的Henk 等报告了一种兼具放射性和荧光的显影剂ICG-99mTc-NanoColl,其可用于术前、术中和术后使盆腔淋巴结显像。此研究选取了11例预行RARP术且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的患者,术前往患者的前列腺中注射此种显影剂,然后进行同位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CT 检查以显示患者盆腔淋巴结状态;术中再利用荧光进行观察,显示出术前SPECT/CT检查识别到的淋巴结。所有患者均接受包含淋巴结清扫的RALP。对切除的淋巴结进行分析后显示,淋巴结的放射性和荧光物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表明该种显影剂可用于RALP 手术,帮助术中淋巴结的显露和清扫。
图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被释放入血的过程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