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41岁,主诉间断左下腹隐痛1年。诊断:直肠癌(pT3N1M0)、肝多发囊肿。
![]() |
![]() |
![]() |
病例提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参与讨论 北京地区胃肠道肿瘤多学科协作组
2006年8月 初诊直肠癌
诊断要点
女性,41岁,主诉间断左下腹隐痛1年。查体:肛门指诊膝胸卧位距肛缘3 cm、9~11点可及质硬肿物,基底固定,指套有血迹。辅助检查:癌标志物CEA为1.6 ng/ml,CA199为12.1 IU/ml;结肠镜进镜3 cm处可见直肠不规则隆起,累及肠腔1/3周,活检为黏液腺癌浸润;经肛门超声示距肛门3 cm处肠壁不规则增厚,深达外膜层,肠周可见一直径为1.0 cm的低回声结节,分期uT3N1。术前诊断:直肠癌(cT3N1M0)。
处理要点
直肠癌手术及辅助化疗
患者是低位直肠癌,建议行术前放化疗,但患者拒绝,后接受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距肛缘3 cm处3 cm×2.5 cm×2 cm溃疡型肿物,低分化黏液腺癌,部分呈印戒细胞癌,肿瘤侵及纤维膜外脂肪组织,有淋巴结转移(3/16枚)。
术后诊断:直肠癌(pT3N1M0)、肝多发囊肿。
术后患者同样拒绝放疗,接受以奥沙利铂为基础FOLFOX-4化疗12个周期,期间复查腹CT及血癌标志物未见异常,结肠镜未见息肉及肿物。
无新辅助治疗的影响?
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对中晚期低位直肠癌患者应行术前放化疗,可避免术后应用无效方案。但实际上,部分直肠癌患者总是希望尽早接受手术,本例患者若术前接受放化疗则可能减小术后转移危险,因此这需要医生深入细致地与患者进行沟通教育。
无辅助放疗的影响?
术后病理报告有淋巴结转移,因此还应动员患者接受辅助放疗以减少转移复发风险。
2008年8月 常见转移部位发现结节,却不是癌
诊断要点
腹部CT检查发现患者肝右叶一直径2 cm病灶(图1),无明显强化,不除外肝转移癌。
处理要点
化疗+肝部分切除
XEL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化疗3个周期后,复查腹部CT(图2)示病变无明显变化。建议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但患者拒绝并接受剖腹探查、肝脏部分切除术(Ⅵ段)。术后病理为肝实质内直径约1.5 cm的肿物,边界清晰,镜下为坏死结节(图3)。
是否的确为肝转移?
从放射影像角度分析,肝脏病灶缺乏肝转移癌的典型表现,但结合患者病史,按常规临床思维应高度怀疑为转移癌。且该病变可切除,按NCCN指南建议患者接受PET-CT检查,除了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外还可排除机体其他部位有无病变。而病理专家指出,肝脏病变术后病理证实是坏死结节,镜下病变境界十分清晰,未见化疗后所应表现出的肿瘤细胞退行性改变,且化疗使结直肠癌转移灶达病理学完全缓解的可能性极小,因此综合分析可排除转移可能。
先手术还是先化疗?
部分专家认为,若此病变为肝转移,则属辅助治疗失败,再次化疗使病灶缩小的可能性很小,建议直接手术。还有专家认为可先化疗,因为现有手段很难准确判断是否只有肝脏一处病灶,化疗2~4个周期后再复查,若没有新发病灶则考虑手术,若化疗期间出现新病灶可能需选择其他治疗。这样可尽量避免术后很快出现其他转移灶。实际上,无论是先手术还是先化疗,都符合NCCN指南的建议,关键还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2009年9月 少见转移部位发现结节,却是癌
诊断要点
患者肿物位于左乳外上象限,直径约2.5 cm,质硬,边界不清。穿刺活检为标本内腺癌浸润,诊断左乳腺癌。
处理要点
左乳局部切除+腋清扫
行左乳癌局部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标本内可见直径2 cm的灰白色质硬结节,镜下为黏液腺癌,部分为印戒细胞癌,免疫组化显示CDX2(+),诊断直肠癌左乳转移。再追问病史,患者诉发现肝新发病灶时左乳已有肿物,当时未寻求诊治,后肿物逐渐增大才就诊。
术后随访暂时未见转移、复发。
是否的确为乳腺转移?
患者乳腺结节与肝脏结节同时出现,也再次证明了指南所规定的PET-CT检查的重要性,可帮助医师对肝脏结节进行鉴别及发现乳腺病灶。对乳腺肿瘤进行穿刺活检是合理的,但应选用14G以上的粗针行多处穿刺,以获得足够肿瘤组织进行评价,这需要外科医师与病理科医师的密切合作。乳腺也可有原发黏液腺癌,但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60岁以上患者多见。而且本患者CDX2表达强阳性,这是胃肠道来源组织的标志性指标,结合病史,诊断直肠癌乳腺转移。
是否还需辅助治疗?
胃肠道肿瘤乳腺转移较罕见,但临床上也有相关报道。这种转移多发生于血运较丰富的部位,如乳腺、头皮等。患者术后不需再接受辅助化疗,仅密切随访即可。
小结
本直肠癌患者术后2年时出现新发肝脏病灶,但术后病理证实非转移灶,而乳腺病灶术后证实为转移癌,因此患者整个诊治过程基本符合常规临床思维,对其治疗并未造成延误。医师在其治疗过程中面对着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转移时手术与化疗的选择以及手术时机的把握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而指南对这些问题也不可能完全阐述清楚,因此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尽可能地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李昂 整理)
■评论 结直肠癌MDT模式有待深入推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李昂 李非
MDT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最符合实际治疗需要的肿瘤治疗模式,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将各专业医师掌握的最新知识汇集起来,权衡利弊,为患者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目前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MDT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对于该领域而言,两个突出的研究热点是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直肠癌是先手术还是先放化疗,术前放化疗后术后方案如何选择?这些问题需要不同专业医师通过MDT讨论予以解决。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更是因为有手术、化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消融治疗等多种手段可供选择,更凸显了MDT的必要性。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各治疗手段都在不断改进中。例如,肝转移灶手术切除指征在不断放宽,微创技术日益成熟;化疗和靶向新药不断涌现,方案不断优化,基因检测的应用也为药物选择提供了客观依据;介入、消融等也在改善疗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结直肠癌MDT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MDT须在指南的指导下进行,但指南仅是对结直肠癌诊断、治疗原则上的指导,临床上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是循证医学的空白地带。对于这些问题,各专业医师在治疗意见上难免产生分歧,因此需要合理的解决机制来统一意见。其次,结直肠癌MDT应遵循指南但不能拘泥于指南。因为现有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法虽能提高疗效,但疗效提升的空间终归有限,因此还应关注那些循证医学尚无明确结论的方法,特别是那些新出现的、有前景的治疗手段。再其次,结直肠癌MDT在我国尚未得到普及,也未受到足够重视。许多医师在诊治结直肠癌、特别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时,未能采用MDT的模式制订治疗方案,仍然优先予以患者自己专业的治疗手段,损害了患者利益。因此我国MDT的普及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