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专家共识》

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06-21
导读

         为了推动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的规范化,CSLC、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外科、肿瘤、超声、介入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参与,起草制订了《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专家共识》,供参考、讨论。

  疗效评价及随访

  治疗后1 个月复查肝三期CT/MRI,或者超声造影,以评价消融疗效。

  完全消融(Complete Response,CR)

  肝脏三期CT/MRI 或者超声造影随访显示,肿瘤所在区域为低密度(超声表现为高回声),动脉期未见强化。

  不完全消融(Incomplete Response,ICR)

  肝脏三期CT/MRI 或者超声造影随访显示,肿瘤病灶内局部动脉期有强化,提示有肿瘤残留。

  此外,对治疗后有肿瘤残留者,可以进行再次消融治疗,若两次消融后仍有肿瘤残留,则确定为消融治疗失败,应该选用其他治疗手段。

  随访

  术后前2个月每月复查肝三期CT/MRI或者超声造影,以及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观察病灶坏死情况和肿瘤标志物的变化。之后每2~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超声造影或者肝三期CT/MRI( 超声造影和CT/MRI间隔进行)。两年后每3~6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彩超造影或者肝三期CT/MRI(超声造影和CT/MRI间隔进行)。根据随访结果判断肿瘤复发和进展情况如下。

  局部肿瘤进展(local tumor progression)

  肿瘤完全消融后,在消融灶的边缘出现新的病灶,新病灶与消融灶相连。

  新病灶(new lesion)

  肝内其他部位新发生的病灶。

  

  超声下射频消融针的工作状态

  远处转移(distant recurrence)

  出现肝外的转移灶。

  其他

  高风险部位肿瘤的射频消融肿瘤邻近胆囊、胃肠、胆管、膈肌等或位于第一肝门区、肝包膜下等部位,均为危险部位。对这些部位的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存在热损伤邻近脏器或脉管、肿瘤破裂、出血等风险,因此要特别小心。

  对于高风险部位的肿瘤,应该尽可能采用腹腔镜下或者开腹手术直视下进行消融治疗,以便对邻近的脏器进行隔离保护。也有报道在人工胸水、人工腹水、或者特殊的手法(如提拉法)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报道。

  尽管如此,文献报道射频消融治疗危险部位肿瘤的疗效与其他部位肿瘤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肝癌的射频消融

  目前应用的射频消融治疗仪一次消融能够达到的消融范围一般为3.0~5.0 cm,所以对于>5.0 cm的肿瘤,单点射频治疗较难达到完全消融。文献报道,采用多面体几何模型多针多点治疗大肝癌的布针方案进行反复多次消融,可以使消融范围达到7.0 cm以上。

  射频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据文献报道,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PEI等,可以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肿瘤>3 cm或者多个肿瘤,联合治疗是最合理的选择。对于射频消融治疗失败者,应选择其他治疗方式,如手术切除、TACE、分子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等;对伴发远处转移者,应考虑联合应用有效的全身性药物治疗。

  参与《共识》制定专家:吴孟超、汤钊猷、叶胜龙、樊嘉、秦叔逵、杨甲梅、陈敏山、陈敏华、吕明德、马宽生、吴育连、陈夷、钱国军、卢实春、郑加生、孙文兵、邹英华、梁惠民、黄志勇、韩新魏、经翔、潘宏铭、蒋天安、梁萍、任正刚、张耀军

  执笔人:陈敏山、陈敏华

  联系人:陈敏山

  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

  E-mail:Chminsh@mail.sysu.edu.cn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