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恩苏(Joensuu)首先就一项前瞻性、开放、多中心、随机Ⅲ期研究(SSGXⅧ)的最终结果进行了报告,该研究比较的是12个月与36个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高复发危险可手术胃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共有400例Kit阳性GIST患者入组。
关于本次会议的更多内容,请点击专题报道:http://zt.cmt.com.cn/zt/asco2011/index.html
1.高复发危险GIST患者:伊马替尼术后3年辅助治疗可改善OS
约恩苏(Joensuu)首先就一项前瞻性、开放、多中心、随机Ⅲ期研究(SSGXⅧ)的最终结果进行了报告,该研究比较的是12个月与36个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高复发危险可手术胃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共有400例Kit阳性GIST患者入组。
中位随访54个月的结果表明,与12个月辅助治疗组相比,术后36个月伊马替尼治疗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67.4%对50.3%,HR=0.46,P<0.0001)和5年总生存率(OS,92.0%和81.7%,HR=0.45,P=0.019)均获得显著改善。患者对伊马替尼总体耐受性良好,36个月、12个月治疗组在随机治疗期间伊马替尼停药(非GIST复发)的比例分别为26%和13%(摘要号LBA1)。
■现场评点
“伊马替尼辅助治疗GIST:已知与未知同在”
英国哥伦比亚癌症事务部布兰科(Blanke):根据SSGXⅧ研究结果,我认为可得到如下肯定结论,即对于GIST术后,伊马替尼3年辅助治疗在RFS和OS方面优于1年治疗,因此3年方案有望成为切除后高复发危险GIST新的金标准。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就此松懈,因为伊马替尼辅助治疗GIST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是否可延长治疗时间?3年治疗组早期停药比例为36%,而1年组为16%,数据截止时3年组患者因不良事件而停药的比例是1年组的近2倍,或许这是伊马替尼治疗难以持续更长时间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还是须结合患者耐受性及依从性综合考虑。
其次,哪些患者应接受辅助治疗?该研究的入组标准包括“高危”复发者,而这些人群的复发率为34%~100%。在目前实践中,有人提出伊马替尼辅助治疗通常应用于≥25%机会复发者,常规治疗时间应大于1年,尤其是对于高危者而言。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选择“50%复发机会”作为临界值。或许,我们还是应进一步确定相关生物标志物来判断哪些患者需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问题——伊马替尼辅助治疗GIST的理想持续时间?是3年(根据SSGXⅧ研究结果)、5~10年(以治愈为目的)、不确定(不以治愈为目的),还是综合考虑(对有些患者限制用药时间,而其他进行长期治疗)?截止到今天,我们仍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确切答案。目前进行中的一些基础或临床研究或许能在未来给我们提供进一步的解答。
2.儿童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白消安联合美法仑清髓治疗较优
由欧洲国际儿童肿瘤学会神经母细胞瘤研究组开展的HR-NBL1/SIOPEN研究纳入598例中位年龄为3岁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HR-NBL)患者,在COJEC[顺铂+长春新碱(V)+卡铂+依托泊苷+环磷酰胺]±2个疗程TVD(拓扑替康+V+多柔比星)快速诱导治疗缓解后,随机接受BuMel(白消安+美法仑)或CEM(卡铂+依托泊苷+美法仑)清髓治疗。
中位随访3年的结果显示,与CEM组相比,BuMel组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49%对33%)、3年OS率(60%对48%)显著升高;两组生存率差异主
6月5日下午,每年ASCO年会的重头戏——全体大会报告(Plenary Session)隆重登场。今年大会从5000多篇研究摘要中精选出5项研究予以了重点报告,并邀请相关领域4位国际权威专家逐一进行了现场点评。
要与疾病复发和进展发生率有关(BuMel组对CEM组:48%对60%)。100天内的严重毒性反应发生率(重症监护室与毒性相关死亡)<10%,但CEM组显著较高(P=0.014)。
BuMel组急性毒性死亡率低于CEM组(3%对5%),但其静脉阻塞性疾病(VOD)总发生率较高,为18%(3级毒性占5%)。BuMel方案对残余病灶作用最强,对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类系统(INSS)4级和局部2、3级的疾病疗效一致。因其展示出优于CEM的疗效,BuMel被研究者推荐作为此类患者的标准治疗(摘要号LBA2)。
■现场评点
“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改善疗效之后关注毒性”
儿童肿瘤组(COG)神经母细胞瘤科学协会主席帕克(Park):关于SIOPEN研究的局限性,其一,在巩固治疗随机分组前,57%的患者停止了治疗;其二,COJEC快速诱导治疗导致了肾毒性,但这不影响试验的完成是临床研究中一个不可思议的成就,研究者在产生显著毒性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两种清髓方案的比较,统一了欧洲对一种罕见且难以治疗的儿科疾病的治疗。该试验进一步确认了清髓巩固治疗的重要性,BuMel方案制备优于CEM,但其VOD毒性限制了进一步的巩固治疗。
未来要解决的问题有两点:①须改善诱导治疗缓解率,缓解率不良是阻碍治愈的主要障碍;②须进一步改善巩固治疗后的治疗,使巩固治疗后的生物学和免疫学治疗疗效最大化。(金晶)
3.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剂量甲氨蝶呤安全有效
AALL0232研究纳入1~30岁新诊断的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R-ALL)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地塞米松诱导治疗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或Capizzi(卡皮齐)甲氨蝶呤方案+门冬酰胺酶(C-MTX/ASNase)中间治疗。
2104例患者完成了中间治疗。结果显示,HD-
MTX组与C-MTX/ASNase组5年EFS率分别为(82+3.4)%与(75.4+3.6)%。由于此差异超过了预先设定值,入组停止,可耐受治疗的C-MTX/ASNase组患者交叉进入HD-MTX组。
与C-MTX/ASNase组相比,HD-MTX组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患者减少(42例对68例,22例对32例),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显著降低(5.2%对8.2%)。两组在急性神经毒性、骨坏死或其他相关毒性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摘要号LBA3)。
■现场评点
“HD-MTX: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新标准”
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达夫曼(Tallman):这是一项设计良好的临床研究。研究历经7年的观察和随访,确立了HR-ALL治疗的新标准,同时显示亚叶酸(Leucovorin)用于大剂量MTX治疗后解救并不影响疗效。
但是,这项报告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报告并未指明入组患者的中位年龄。尽管≤30岁的患者有资格入组,但实际研究中>20岁患者人数仅占所有入组人数的2%。因此,针对20~30岁年龄段患者,这项研究不能提供有意义的数据。其次,研究并未包括T细胞ALL患者,实际上,T细胞白血病是CNS白血病的高危因素。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报告并没有提供关于患者疾病的分子遗传学信息及其与HD-MTX疗效间关系,当然,我们知道有关研究正在进行中。
这项研究的公布为我们指出了一些未来的研究方向。例如,MTX的耐药性原理需进一步被阐明;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将源于儿科的治疗方法用于年轻成年患者;以及在HD-MTX方案中,逐渐降低MTX剂量或减少使用次数是否可以避免急性及慢性的毒性反应等。(金晶 王迈)
4.转移性黑色素瘤一线治疗: 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均可改善OS
作为本次会上备受瞩目的两种药物,口服BRAF激酶抑制剂vemurafenib和免疫治疗药物ipilimumab一线治疗进展期黑色素瘤较标准化疗的OS益处,均得到了Ⅲ期研究的证实。
Vemurafenib对比标准化疗
Ⅲ期BRIM3研究共纳入全球103家医学中心的675例黑色素瘤患者,这些之前未接受过治疗、V600E BRAF突变的ⅢC或Ⅳ期患者被随机给予vemurafenib(960 mg,口服,2次)或达卡巴嗪(DTIC,1000 mg/m2,每3周静脉给药)治疗。
计划的中期分析显示,vemurafenib组OS和PFS均占优,HR分别为0.37(P<0.0001)和0.26(P<0.0001),并且在各亚组中均可见OS益处;vemurafenib组和DTIC组ORR分别为48.4%和5.5%。治疗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腹泻、皮疹、脱发、光敏、疲劳、关节痛和角化棘皮瘤/皮肤鳞状细胞癌(摘要号LBA4)。
Ipilimumab+标准化疗对比安慰剂+标准化疗
继Ⅲ期MDX-020研究(去年ASCO年会大会报告之一)后,今年又有一项有关ipilimumab的Ⅲ期研究入选。该研究将502例未接受过进展期疾病治疗的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分为ipilimumab+DTIC组或安慰剂+DTIC组,适合维持治疗者接受ipilimumab或安慰剂作为维持治疗。
结果显示,联合组和单药组1年、2年、3年OS率分别为47.3%和36.3%、28.5%和17.9%、 20.8%和12.2%,中位OS期分别为11.2个月和9.1个月(HR=0.72,P=0.0009)。中位反应持续时间分别为19.3个月和8.1个月。联合组和单药组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6%和27%。 (摘要号LBA5)。
■现场评点
“黑色素瘤治疗:新信息和新挑战并存”
美国华盛顿大学弗雷德哈钦森(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马戈林(Margolin):
最近,黑色素瘤领域发生了3件令人欣喜的事情:ipilimumab于今年3月被批准用于之前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与DTIC相比,ipilimumab目前显示出一线治疗的生存益处;vemurafenib一线治疗较DTIC也可带来更多生存益处。那么,我们在临床上如何合理选择这两种黑色素瘤治疗新药?
对于脑转移患者,本次会上一项研究(摘要号8581)表明,ipilimumab可通过血脑屏障,脑部病灶控制率为20%~25%;而vemurafenib相关研究则提示,其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且与其他BRAF抑制剂疗效相似(摘要号8548)。
而对于BRAF突变者,应如何选择治疗药物?对于有症状、肿瘤负荷较大者,应给予vemurafenib治疗,因为其可能快速显效,在肿瘤负荷变小后可再换为ipilimumab治疗。而如果患者肿瘤负荷小、症状也较轻,可选ipilimumab治疗,但当发生明确进展时应迅速转为vemurafenib治疗。不过,临床上还是应该结合患者耐受性进行具体处理。
同时,未来这两种新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对于ipilimumab,未来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治疗剂量和持续时间、疗效和毒性反应的预测标志物、与其他细胞毒药物或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等方面。而对于vemurafenib,耐药标志物、毒性反应预测因子、与MEK抑制剂或免疫调节药物的联合等是接下来的研究重点。
这些新的治疗促进了黑色素瘤变身为一种非常“聪明(smart)”的肿瘤。现在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与其展开对抗的伟大时代!
(记者 廖莉莉 金晶 发自美国芝加哥)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