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预防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筛查是二级预防的关键,有效的筛查方法是进行成功筛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专题:http://zt.cmt.com.cn/zt/hpv/index.html
宫颈癌预防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筛查是二级预防的关键,有效的筛查方法是进行成功筛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高质量筛查的4大要素:良好的初始检测方法、较高的人群覆盖率、对异常结果提供及时的随访及严格的质量控制(图1)。自20世纪90年代明确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条件后,探索HPV DNA检测与宫颈癌筛查的研究不断深入。
现状
HPV DNA检测技术的开发是宫颈癌筛查史上的突破性进展
经对全球超过30万女性的临床验证,第二代基因杂交捕获法(HC-2)成为第一种获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的HPV DNA检测技术,作为≥30岁女性宫颈癌初筛的补充手段。其后,HPV DNA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认可。
2004年,WHO和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指出:“有充分证据显示,把经过系统验证的HPV DNA检测法用于宫颈癌初筛,其效能不劣于常规细胞学检测。” WHO与美国多家学术团体,如美国癌症学会(ACS)、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美国阴道镜检查与宫颈病理学会(ASCCP)等在指南中,均推荐将HPV DNA检测作为宫颈癌筛查手段。国际宫颈癌防治联盟(ACCP)及欧洲生殖道感染和肿瘤研究组织(EUROGIN)在2007年的新筛查方案中打破传统观念,将HPV DNA检测推荐为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
在中国,自1998年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宫颈癌防治团队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合作,首先引入先进的HC-2和液基细胞学(LBC)筛查方法,在山西省宫颈癌高发区襄垣县和阳城县进行了两项随机双盲研究,印证了HC-2和LBC筛查的先进性:HC-2检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级病变的敏感性(95.5%~97.6%)高于LBC(87.2%~88.3%),特异性(83.3%~85.9%)低于LBC(81.2%~93.5%),阴性预测值(NPV)高达99.9%。研究还显示了HC-2的独特优势,即受检者可自我取样,尽管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于医师取样的结果,但亦在80%以上,受检者应用方便,依从性高。在2000年法国举行的EUROGIN会议上,该研究论文因此获得唯一的“欧罗金”国际奖。
依据上述客观、可靠的科学研究资料,中国于2004年推出宫颈癌筛查指南及适于不同经济水平和地区的3种筛查方案,并于2004~2005年审批成立了两个宫颈癌早诊早治的示范基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宫颈癌筛查。
HC-2筛查技术显示出比细胞学筛查更好的优势
21世纪初,欧洲和北美洲六国采用HC-2技术,纳入6万余名女性进行了宫颈癌筛查研究,结果显示,HC-2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分别达到96.1%和90.7%,敏感性显著高于传统的细胞学检测方法。加拿大、意大利等国也开展了比较HC-2与LBC效能的随机研究,获得了同样的结果(表1、表2)。
最新进展
HPV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
为改善发展中国家女性医疗、保健的不公平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研究团队与美国适宜卫生科技组织(PATH)合作,进行了历时5年(2003~2007年)的多中心宫颈癌防治与HPV快速检测技术(careHPV)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经临床验证后,研究论文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上。其结果显示,与HC-2相比,careHPV检出≥CIN Ⅱ级病变的敏感性为90%,两者特异性相似(图2)。
点击大图)
(CareHPV检测技术的筛查特性是快速(3个小时内出结果)、简易、价格低廉、有效。国际专家称,此项新的HPV DNA检测技术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宫颈癌筛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该技术已完成临床注册试验,希望能早日投入使用。
HC-2检测技术用于宫颈癌初筛的成效
对于宫颈癌筛查方法及最佳筛查方案,至今尚无定论,而HPV DNA检测能否作为宫颈癌初筛手段或首选的方法一直存有争议。
200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 J Med)发表了由桑卡拉纳拉亚南(Sankaranarayanan)进行的一项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纳入印度52个乡村约13万名女性,随机分为3组,采用HC-2、细胞学检测法和醋酸染色肉眼观察法(VIA)进行宫颈癌筛查,8年的随访结果令人鼓舞:接受HC-2筛查者的晚期宫颈癌发生率和死亡率可降低50%,这充分表明了HPV DNA检测用于宫颈癌筛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引人瞩目的最新报告
由赵方辉等撰写的《高危型HPV DNA检测应用于宫颈癌初筛的效能:中国基于人群的17项研究的汇总分析》一文,2010年11月12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引起了世界同仁的关注,更获得了WHO、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的高度肯定,认为该研究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用HPV DNA检测进行宫颈癌初筛提供了在准确性和可行性方面的强有力依据。
该项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宫颈癌研究团队为主体、全国各地10余家医院参与的研究,对醋酸染色肉眼观察法(VIA)、液基细胞学(LBC)、第二代基因杂交捕获法(HC-2)等筛查方法进行了准确评价,结果显示,HC-2检测≥Ⅱ级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具有更高的敏感性(97.5%)。
HC-2的敏感性在17项研究间的差异不大,均为90%以上,特异性与欧洲、北美洲的报告相似,略低(85.1%)。各研究组间关于LBC和VIA准确性的差异较为悬殊,说明检测方法的重复性较差,尤其是VIA技术。研究还显示,与发达国家不同,对于<35岁的中国年轻女性,应用HPV DNA检测方法检出≥CIN Ⅱ级病变的敏感性(94.8%)低于≥50岁人群(97.5%),但特异性高于≥50岁人群(88.3%对86.8%)。研究还对不同HC-2阳性阈值(病毒载量定界)作了分层研究。
国际专家阿拜恩(Arbyn)等在针对该文的述评中指出,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在发展中国家的宫颈癌二级预防中,女性一生作1次或数次HPV检测的可行性。
至今,关于宫颈癌筛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在筛查方法(单一或联合)、最佳筛查方案及经济成本效益等方面尚待更深入的探讨。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 章文华 李淑敏)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