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因其无创、评价客观、操作简便的优势,一直是评价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疗效的主要手段。随着靶向治疗新药物的开发及个体化治疗规范化要求的提高,影像学评效方法正逐步由单一径线向形态功能并重、多指标多参数联合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近年来,GIST靶向治疗影像学评效领域相继涌现出多种新观点和新方法,包括新近推出的Choi标准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和磁共振成像(MRI)。本文重点针对目前GIST靶向治疗影像学评效领域的共识进行解读,并针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MRI应用于GIST治疗评效
图3 盆底肛管旁GIST: A. CT示病灶与肛管及肛提肌分界不清;B. 同时期MRI清晰显示病灶边界。
MRI 具有较CT 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图3),同时T2WI图像可反映肿瘤组织中含水量的多少,以此推算肿瘤内部有无坏死、囊变及其程度,理论上可反映GIST靶向治疗疗效。有研究报道,GIST治疗有效组的T2WI 对比噪声比(CNR)值变化率高于无效组,可能可作为判定坏死囊变程度的指标,当然前提需除外部分GIST治疗后瘤内出血导致治疗有效病灶CNR值反向降低(出血在T2WI可为低信号)的情况。MRI还可提供分子影像学的功能定量指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是其中研究较为成熟的技术之一。DWI可无创性获得组织内部微观结构信息,通过水分子扩散运动状态反映组织内部细微结构的改变,近年来DWI在体内多种肿瘤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我们探索应用DWI 早期检测GIST 靶向治疗疗效,初步结果显示,GIST 治疗后早期(1周)DWI 量化值—— 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与3个月后疗效密切相关,有效组早期ADC值平均升高率达45%,明显高于无效组2%的升高率,且周升高率差异大于后续各检测时间点。该研究初步证实,GIST治疗后的DWI变化能够早期、敏感地反映疗效(图4)。后续与PET代谢评效的比较研究正在开展中。同时,由于MRI无辐射损伤,适宜于临床短期内反复应用,理论上较CT和PET更加适合GIST的靶向治疗疗效评价。
图4 十二指肠GIST 靶向治疗DWI 随访结果:A、E、I示治疗前肿瘤长径72 mm,ADC 值0.80 ×10-3 mm2/s ;B、F、J 示治疗后1 周,肿瘤长径不变(73 mm),ADC 值显著升高至1.30×10-3mm2/s ;C、G、K示治疗后4 周,肿瘤长径缩小至55 mm,ADC值1.37 × 10-3mm2/s ;D、H、L示治疗后12 周,肿瘤长径缩小至45 mm,治疗效果达PR,ADC值1.26 × 10-3mm2/s 。(图片来源Radiology)
随着软硬件技术的进步,MRI 已可为临床提供无伪影、高分辨的胃肠道清晰图像,并可为肿瘤疗效评价提供功能定量指标。研究已证明ADC值早期即可反映疗效变化,结合其无辐射损伤的优势,可同时弥补CT 及PET 软组织分辨率低及不适合短期内反复应用的不足。相信经过后续生存分析及多中心验证获得更多循证医学证据后,MRI有望为GIST靶向治疗的早期疗效评价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