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治疗 悉数今朝事翘盼明日潮

作者: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李进        期刊:1970年-01月(期)

  

  李进

  在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发病率居高不下,除了在肿瘤预防方面作出努力外,关于其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治疗模式的革新仍是关注的焦点。目前,建立在大量循证医学基础上的多学科综合治疗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广,而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研究的问世,使得结直肠癌的治疗也取得了实质的进步,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

  分子靶向治疗

  由于人们对肿瘤分子病理再认识的提高,在大肠癌领域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探索方兴未艾,特别是对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使大肠癌患者从治疗中获益匪浅,其中,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是晚期大肠癌治疗最重要的药物。

  在辅助治疗方面,虽然单克隆抗体并未突显出优势,但在姑息治疗中,单克隆抗体与化疗药物的联合使前者的治疗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应用分子分型指导大肠癌个体化治疗方面的探索,有可能会重新评估单克隆抗体在辅助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如何选择单克隆抗体联合方案中的化疗方案,这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未来,对具体的最佳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深入探索势在必行。

  在分子靶向治疗中,除了单克隆抗体外,可以预计到小分子靶向药物是未来的“明星”。虽然以往在这方面的探索备受挫折,但新近研发的新一代抗VEGFR-2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广谱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显示出强大的抗大肠癌作用。我们不能预计化疗药物会退出大肠癌治疗的历史舞台,但未来的5年将是分子靶向药物重要的发展阶段。

  外科治疗及其他

  近十年来,大肠癌的手术治疗从表面上看似没有很大进展,但实际上,在手术治疗的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观念的改变也影响了手术方式的选择。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术式理念的推广,明显减低了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也提高了保肛率。以往,有远处转移的大肠癌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晚期肿瘤,其病理分期也因患者的5年生存率极低而被列为Ⅳ期肿瘤。但是近年来,外科手术干预已使得仅有几处转移病灶的患者能通过手术切除而获得与Ⅱ期患者同样的5年生存率。化学治疗和单克隆抗体治疗的进步,使得原来不可切除的病灶变成了可切除的病灶,这又进一步强化了手术治疗的重要性。

  手术治疗对可切除性转移性大肠癌的干预彻底改变了以往的观念。基于这样的理念,似乎“广泛切除”的治疗方法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然,现在进行的选择性的病灶切除已与十多年前的扩大根治所涉及的广泛切除概念有所不同。无论如何,对这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建立起当今大肠癌的规范手术方式,进一步延长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除了开腹手术外,腹腔镜下大肠癌根治术在近几年异军突起。由于在术后恢复和美容方面的优势,该方法更为患者所接受。强大而有效的辅助治疗策略可能会推动腔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但鉴于腹腔镜技术设备条件的限制,尚不能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除手术治疗外,对局部转移病灶采用射频和放射治疗(例如伽马刀)等技术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对于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部位,特别是临近大血管的转移病灶,采用物理方法进行局部治疗是对手术治疗的一种补充。虽然这些方法尚未成为主流,但规范的局部治疗应是未来数年内,我们应着手建立的标准。

  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

  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其目的就是使患者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案和达到最有效的结果。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灵活而恰当地应用使得当今的大肠癌治疗进入历史最好的时期。久合必分,久分必合,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分工是基于处理方式不同而形成的细化。然而,在大肠癌领域,各种治疗手段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合”,而是一种升华了的合作。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直肠癌术后辅助放化、直肠癌术前放疗、晚期患者的姑息放疗以及转移性大肠癌诱导化疗后的手术切除等,都是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的具体体现。未来的5年,除了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放疗技术的进步(例如质子、重离子技术的应用)外,在多学科综合治疗规范指导下的多学科合作体系必将为提高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作出重要的贡献。